
《左傳·襄公十八年》:“丙寅晦, 齊 師夜遁。 師曠 告 晉侯 曰:‘鳥烏之聲樂, 齊 師其遁。’”後因以“齊壘啼烏”為敵軍敗逃的典實。 唐 賀朝 《從軍行》:“始看 晉 幕飛鵝入,旋聞 齊 壘啼烏聲。”
“齊壘啼烏”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原文記載,春秋時期晉國與齊國交戰時,晉國樂師師曠通過觀察烏鴉的啼鳴聲,判斷齊軍已趁夜撤退。原文節選:
“丙寅晦,齊師夜遁。師曠告晉侯曰:‘鳥烏之聲樂,齊師其遁。’”
此成語體現了古代戰争中“觀物識變”的智慧,如師曠通過自然現象(鳥鳴)洞悉戰場動态,反映了中國古代軍事策略與自然觀察的結合。
“齊壘啼烏”以生動的意象濃縮了曆史事件,兼具文學美感與曆史厚重感,是漢語中典型的典故類成語。
齊壘啼烏是一組成語,意思是指人們齊聲高呼,聲音嘹亮悲哀,像烏鴉一樣啼鳴。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包括“齊”、“壘”、“啼”和“烏”。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齊:由“齊”的部首“齊”和字形“齊”組成,共有12個筆畫。
- 壘:由“土”的部首“土”和字形“罄”組成,共有9個筆畫。
- 啼:由“口”的部首“口”和字形“啇”組成,共有12個筆畫。
- 烏:由“乙”的部首“乙”和字形“烏”組成,共有4個筆畫。
來源:《齊壘啼烏》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此處形容秦軍在垓下被趙軍圍困,戰敗節節失敗,最終慘敗的形勢。
繁體字:齊壘啼烏
古時候漢字寫法:齊壘啼烏
例句:在那場比賽中,觀衆們齊壘啼烏地為隊伍歡呼加油。
組詞:齊聲、壘球、啼笑皆非、公雞啼鳴。
近義詞:聲嘶力竭、聲嘶力嘶。
反義詞: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