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寒地的疫病。《新唐書·吐蕃傳上》:“盛夏如中國春時,山谷常冰。地有寒癘,中人輒痞促而不害。”
“寒疠”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寒冷地區流行的疫病,特指由氣候嚴寒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高海拔或極北地區的特殊疫情。
二、文字解析
三、文獻引證
最早見于《新唐書·吐蕃傳上》:“盛夏如中國春時,山谷常冰。地有寒癘,中人輒痞促而不害。”這裡指吐蕃(今青藏高原)地區因寒冷氣候引發的特殊疫病,但中原人感染後症狀較輕。
四、延伸說明
古代認為寒冷環境易滋生特殊病邪,如《黃帝内經》中“寒毒”緻病理論。需注意:搜索結果均标注「極低權威性」,建議通過《漢語大詞典》《中醫大辭典》等工具書進一步驗證。
《寒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由于寒冷引起的疾病。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寒”和“疠”。
《寒疠》的部首是兩個不同的部首,第一個字的部首是“宀”(寶蓋頭),第二個字的部首是“疒”(疾病)。第一個字“寒”共有5畫,第二個字“疠”共有10畫。
《寒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它的繁體寫法是「寒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以《寒疠》為例,它古代的寫法為「寒疠」。通過對比現代和古代的字形,我們可以了解漢字演變的過程。
1. 他患上了嚴重的寒疠,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2. 冬天不要穿得太少,以免引起寒疠。
與《寒疠》相關的組詞有:
1. 寒冷:形容天氣或環境非常冷。
2. 疾病:泛指身體感到不適或生病的狀态。
3. 寒冷疾病:形容由寒冷引起的疾病。
與《寒疠》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寒疾:與《寒疠》意思一緻,指由于寒冷引起的疾病。
2. 寒毒:形容因寒冷而引起的毒病,與《寒疠》稍有不同,側重于毒性。
與《寒疠》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熱病:指因高溫引起的疾病。
2. 發熱:指身體體溫升高的症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