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门博士的意思、四门博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门博士的解释

学官名。 北魏 太和 二十年因 刘芳 表请立四门博士。 隋 代隶于国子监, 唐 始合于太学。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 元 以后不设。 唐 韩愈 《科斗书后记》:“后来京师,为四门博士。”参阅《唐六典》卷二十一、《新唐书·百官志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门博士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特指唐代国子监下设“四门学”中的主管学官,负责教授生徒、传播经学。其具体含义与职责可从以下方面阐释:


一、官职性质与隶属

“四门博士”为唐代中央官学“四门学”的专职教官,隶属于国子监。唐代国子监下设“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四门学居第三等,主要面向中下级官员子弟及部分庶民俊秀者招生。四门博士的品级为正七品上,地位低于国子博士(正五品上)与太学博士(正六品上)。


二、职责与教学内容

四门博士的核心职责是教授儒家经典,内容以“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为主,兼授《孝经》《论语》。生徒需通过定期考核(如“旬试”“岁试”),博士负责评定学业优劣,并推荐优秀者参加科举考试。


三、选拔与历史沿革

四门博士的选拔标准严格,需通晓经义、品行端方,多由科举进士或明经出身者担任。该官职始设于北魏,隋唐沿袭并完善。唐代四门学规模庞大,贞观年间曾扩招至1300人,博士编制通常为3人,后增至6人,反映出唐代对中下层教育的重视。


四、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四门博士制度体现了唐代“广育人才”的文教政策,为庶民子弟提供了晋升通道,促进了经学教育的普及。韩愈、柳宗元等文人均曾担任四门博士,其教学实践对唐宋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兴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新唐书·百官志三》载:“四门博士三人,正七品上。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
  2. 《唐六典·国子监》:“四门博士掌教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庶人子为生者,分经教授。”
  3. 杜佑《通典·职官九》:“四门博士,魏置,隋初隶太常,炀帝改隶国子监。”
  4. 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六》:“元和二年,增置四门博士两人,助教两人。”

(注:古籍原文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唐六典》《通典》《唐会要》等权威整理版。)

网络扩展解释

“四门博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官职位,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一、基本释义

四门博士是北魏至元代设立的学官名,主要负责贵族及庶民子弟的教育管理。该官职最早由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刘芳上表建议设立,隋代隶属国子监,唐代并入太学系统。

二、职责与沿革

  1. 教育对象
    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爵位继承者的子弟,以及有才能的平民子弟。
  2. 历史变迁
    • 北魏:初设于都城洛阳四门,故称“四门博士”
    • 隋唐:隶属国子监,后与太学合并
    • 元代:官职废止

三、文献记载

唐代韩愈在《科斗书后记》中提及自己曾任此职:“后来京师,为四门博士”,印证了该官职在唐代的实际存在。

四、延伸说明

部分文献(如)提到该词引申为“博学之人”,但这一用法并非历史主流,更常见于现代对古代官职名称的文学化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暗盆盆八个字白毡苞罗陂田不碍事敞口船沉着痛快窜伏大夫倒数方程调外滴里嘟噜谛玩遁败恶趣贰府飞刍转饷风言醋语分物哥罗芳革邪骨软筋麻海望毫不迟疑鸿案相庄怀恨护身符子俭设介推介狭金城汤池金粉卷迹铠甲侉子老废物劳燕梁山操梨花粉历精图治领牲鹿布猛獁迷离扑朔麋灭娘子兵拚命飘浮千里犹面桥代齐交曲谬食苹鹿思榦搨藏探丸借客土彊文旦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