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堠的意思、兵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堠的解釋

古代用來了望敵情的土堡。 唐 皮日休 《魯望讀襄陽耆舊傳見贈五百言次韻》:“爰從 景升 死,境上多兵堠。 檀溪 試戈船, 峴嶺 屯貝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堠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的專用設施,指為駐守邊疆或交通要道而設立的瞭望哨所。其名稱由“兵”(士兵、軍事)與“堠”(土堡、崗哨)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後成為曆代邊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兵堠”指“古代邊防駐兵瞭望敵情的土堡”,強調其兼具屯兵與偵察的雙重功能。這一釋義與《辭源》中“堠”字條目的“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相印證,體現其軍事屬性。

二、曆史演變

  1. 唐代起源:敦煌出土文書《沙州都督府圖經》記載,河西走廊設有“烽堠”與“兵堠”互補的警戒體系,此為兵堠制度的早期形态。
  2. 宋代發展:《武經總要》詳述兵堠需“高五丈,周二十步”,配備旗鼓、烽火台,形成“三十裡一置”的邊防網絡。
  3. 明清延續:嘉靖年間《邊鎮地圖》标注長城沿線兵堠位置,其功能擴展至驿路護衛與商旅安全保障。

三、結構功能

典型兵堠呈方形夯土建築,分三層結構:

四、相關文獻

《資治通鑒·唐紀》載“置兵堠于回鹘道”,《全唐文》收錄《請增河湟兵堠奏》等公文,均體現其在邊疆治理中的實際作用。明代謝肇淛《五雜俎》評述“兵堠之制,實為控扼之樞機”,進一步佐證其戰略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兵堠”是一個漢語詞語,發音為bīng hòu,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指古代用來瞭望敵情的土堡,屬于軍事防禦工事的一種,主要用于偵察敵情、傳遞信息或駐守防禦。

詳細解釋

  1. 軍事用途
    兵堠由土石築成,通常建在邊境或戰略要地,士兵可登高觀察敵軍動向,并通過烽火、旗幟等方式傳遞信號。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或成語中,兵堠可比喻軍隊的陣地或堅定的防守态度,例如描述某地“屯兵堠守”。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需注意與“兵燹”(bīng xiǎn,指戰亂造成的破壞)區分,二者雖同含“兵”字,但語義截然不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實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的詳細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邊奏兵無常勢菜園慘爾操刀城雕遲脈觸鋒存亡續絕登科诋讓斷手獨蠒督正法蓮分道分子鐘覆甑感德官式古調詩黑闆畫額湖霸缣箱嫁衣接仗九英菊花石均浃刊旅劙刀勵志鹿箛茅茹冒勢名刹銘海明徽目禁木槿穆靜釺子青芒青鬒犬鋪上根羶慕沙饧慴伏施檢壽燭縮略語田坎體貳亡機絃心息調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