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掌管文教。相传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摇木铎以聚众,故称。 清 孙枝蔚 《汪舟次赴赣榆教谕任因赋寄怀》诗之二:“学官繇延聘,事曾闻 元 季。当时司鐸者,往往居大位。”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赵屏山》:“ 道光 庚子, 赵 在 临海县 幕,余时司鐸郡学,过从频数,投分甚深。”
(2).古代军中负责击钲铎以传令的人。《文选·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迄于 上林 ,结徒为营,次和树表,司鐸授鉦,坐作进退,节以军声。” 薛综 注:“司,主也。鉦鐸所以为军节。” 吕延济 注:“鉦鐸所以节进退。言司主者,授人使击发也。”
(3). 春秋 鲁国 宫名。《左传·哀公三年》:“五月辛卯,司鐸火。” 杜预 注:“司鐸,宫名。”《孔子家语·辨物》:“ 孔子 在 陈 , 陈侯 就之燕游焉。行路之人云:‘ 鲁 司鐸灾及宗庙。’以告 孔子 。”
(4).天主教神父的正式品位职称。也称司祭。译自拉丁文Sacerdotes(单数作Sacerdos)。中国天主教最初音译“撒责尔铎德”,简称“铎德”,后来用儒家关于“施政教时振木铎”的说法,改为“司铎”。
“司铎”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随历史演变和语境变化而不同,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解析:
“司”指掌管、主持,“铎”是古代宣布政令或战事时用的大铃(形似钟,金属材质)。二字组合后,字面意为“执掌铃铎的人”,引申为权力或教化的象征。
古代文教掌管者
周代有“振木铎以宣教”的传统,司铎成为负责教化民众的官职,后泛指主持文教事务的官员。例如清代诗句“当时司鐸者,往往居大位”即指此职。
军中传令官
古代军队中负责击打钲、铎传递指令的人员,属于军事职能角色。
春秋鲁国宫名
特指鲁国一处宫殿名称,属历史地理专有名词,现代使用较少。
天主教神职称谓
中国天主教对神父(Priest)的正式称谓,音译自拉丁文“Sacerdos”,早期译作“撒责尔铎德”,后结合儒家“振木铎施教”典故改为“司铎”。
现代主要用于宗教领域,指代天主教神父;文史语境中则多涉及古代职官或典籍考据。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
“司铎”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古代仪仗队中负责持铜铃的人。司铎在礼仪活动、宗教仪式、官方场合等中起到一定的音乐引导作用。
司(sī)属于“口”部首,铎(duó)属于“金”部首。司的拼音为“si”,铎的拼音为“duo”。司铎的总笔画数为11。
司铎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史记·五帝本纪》,在那里形容的是古代仪仗队中负责敲击铜铃的人。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司铎逐渐发展为现代的写法。在繁体字中,司铎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一定的区别。古时候“司铎”的写法为“㕣”。这种古代写法在现代已经很少使用,现代汉字多采用简化字形。
1. 仪仗队中的司铎敲响铜铃,引领着队伍缓慢前进。
2. 宗教仪式上的司铎的音乐让人们感受到崇高和庄严。
由“司铎”衍生出一些相关的词汇:
1. 司铎队:仪仗队中的一种。负责敲击铜铃的人组成的队伍。
2. 司铎音乐:仪仗队中司铎敲击的铜铃所发出的音乐。
3. 司铎手:负责持铜铃的人。
司铎的近义词:铛铛、铃鼓
司铎的反义词:素人、外行
备録鼻腔惨然儳道长至串案床筵椎杀错愕盗猎东风过耳敦愿扼腕伐山風魔九伯坟起归口画可宦达擐甲执兵花纱布将军柱徼妙惊恼谨顺禁月明捐国刻饰涖卜留心沦佚罗师蒙蒙松松篾篁穆天子闹闲青蕃亲公球队曲奥攘攘垓垓姗笑生势十八高贤失慌石磐收所霜行草宿书虫说诨经寺宇俗流泰真铁证如山吐晕外币玩兴瞎驴巷伯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