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黍子和牲後體的一部分。古代用于秋祀。《公羊傳·桓公八年》“秋日嘗” 漢 何休 注:“薦尚黍肫,嘗者先辭也。秋穀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薦,故曰嘗。”
“黍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祭祀活動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黍肫”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專有名詞,反映了農耕社會對自然收獲的感恩及禮儀規範。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公羊傳》及漢代經學家何休的注疏。
《黍肫》是指一種古代的中國曲子。它既可以指樂曲,也可以指詞章。這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黍肫》的拆分部首是“禾”和“聿”,其筆畫數為14畫。
《黍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寶庫。它是由古代樂律中的一種内律名稱演變而來的。據說這個名稱與黃帝有關,與他平定九黎之戰時所演奏的樂曲有關。
《黍肫》的繁體形式為「黍諄」。
在古時候,「黍肫」的寫法并非現代字形,而是采用了古代的文字形式。具體為「黍」的上面有一個「聿」字,在左上方和右上方分别有兩個「禾」字。
1. 他通過演奏《黍肫》讓人們重溫古代音樂的美妙。
2. 《黍肫》作為古中國音樂的瑰寶,一直以來備受推崇。
1. 黍肫指導:指導學習《黍肫》這一曲子或詞章的教師或導師。
2. 黍肫表演:指演奏或表演《黍肫》這首曲子。
《黍肫》的近義詞包括:《黃鐘》、《大風歌》等。
《黍肫》的反義詞沒有确切的對應,因為它指的是特定的樂曲或詞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