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草名。即決明。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決明》:“此馬蹄決明也……莖高三四尺,葉大於苜蓿,而本小末奓,晝開夜合,兩兩相帖。秋開淡黃花五出,結角如初生細豇豆,長五六寸。角中子數十粒,參差相連,狀如馬蹄,青緑色,入眼目藥最良。”《廣群6*芳6*譜·卉譜四·蘋》:“葉大如指頂,面青背紫,有細紋,頗似馬蹄決明之葉。”參見“ 決明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馬蹄決明漢語 快速查詢。
馬蹄決明(學名:Cassia obtusifolia L.),又稱鈍葉決明,是豆科決明屬的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稱源于其莢果形态扁長、微彎,形似馬蹄,故得名“馬蹄決明”。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植物特征及藥用價值三方面詳解:
“馬蹄”喻指其莢果外形如馬蹄狀;“決明”源自傳統藥用功效,《本草綱目》載:“此物有明目之功,故名決明。”其名稱直觀體現了形态與功能的結合。
來源:《本草綱目·草部·決明》(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
形态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39卷》(科學出版社,1988年)。
分布
原産熱帶美洲,現廣泛栽培于中國華東、華南等地,常見于山坡、路旁。
來源:《中華本草·第4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馬蹄決明的成熟種子“決明子”為傳統中藥,主要功效包括:
來源:
需注意“馬蹄決明”與同屬植物“決明”(Cassia tora L.)形态相似,但前者小葉更寬、莢果更長,藥用常互通。
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2冊》(科學出版社,1972年)。
“馬蹄決明”一詞的解釋需從植物學和語言文化兩個角度綜合理解:
一、植物學釋義
基本定義
馬蹄決明是豆科植物決明的别稱,其種子因形似馬蹄而得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其形态特征:莖高約1米,葉片晝開夜合,秋季開淡黃色花,種子呈青綠色,排列如馬蹄狀。
藥用價值
其種子(決明子)性平、味鹹,傳統醫學中常用于治療眼疾,如青盲、夜盲、結膜炎等,可内服或外敷。例如,與地膚子配伍可緩解夜盲,炒制後外敷可消眼部紅腫。
二、語言文化釋義
部分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形容“事實明确、不容置疑”。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是否為比喻表達。
馬蹄決明主要指藥用植物決明,名稱源于種子形狀;少數語境下可表“顯而易見”之意。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藥方或植物特性,可參考《本草綱目》等典籍。
敗走扳附薄松松禀從博聞辯言補氣廠獄蟾蠩蘭雛發撮記達麽到歲數得所吊拷綳扒地磁極奪眶而出房客符圖狗後官賞桂台寒瘃紅雲宴後知揮師活命漸恧家破人離結附潔譽靖端靜止金經就蓐機暇客牀客兒老鷄頭老臞斂影鉛玻璃起栗省役薄賦史裁使女樹蜂水筒水嬉疏險死生交死硬派酸哽素旄題品透河王媚無人之境象犀閑離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