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 末期陰陽家 鄒衍 的學說。指水、木、金、火、土五種物質德性相生相克和終而複始的循環變化,論者并用以推斷自然的命運和王朝興亡的原因。 範文瀾 《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十節:“ 戰國 時, 鄒衍 結合五行與陰陽兩種思想成為陰陽五行學。它不是簡單地結合,而是發展為神秘的德和運。 鄒衍 把德(五行的性)當作本體,運(陰陽變化)當作作用,以德運為出發點,推斷自然和社會的命運。屬于唯物論的原始五行論、陰陽論,經 鄒衍 改造後,成為唯心論的陰陽五行學,即五德終始論。不過它仍是哲學的一種,還不算是宗教。”
“五德終始”是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提出的曆史哲學理論,主要用于解釋王朝興衰和自然變遷的規律。以下是詳細解析:
“五德”指五行(木、火、土、金、水)對應的五種德性或屬性;“終始”表示這五種屬性按特定順序循環運轉、周而複始。該學說認為,每個王朝對應一“德”,其興衰更替遵循五行相生或相克的規律。
五德終始說通過五行生克關系構建了古代中國的曆史循環論,既是政治合法性的工具,也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與社會規律的探索。
《五德終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五種德行的極緻和最高境界。其中的“五德”包括仁、義、禮、智、信,這是古代儒家學派所倡導的最高道德标準。而“終始”表示達到這種境界應該是一個人終身的追求目标。
《五德終始》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止”,分别代表說話和停止。它的筆畫數目是15畫。
《五德終始》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其中有一句話是:“仁義禮智信,此五德者,吾何執而與之争也?”(引自《離騷》),這段話強調了人應該努力追求的道德境界。
《五德終始》的繁體字是「五德終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五德終始》的古代寫法為「五徳終始」。
他一生都在追求孝順、正義、謙和、聰明、誠信這《五德終始》。
五德兼備、德行高尚、仁義禮智信
五德圓滿、五德齊備、五德精神
道德淪喪、品德敗壞、德行低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