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barely satisfactory;be satisfactory in a manner;just passable] 還算能振奮心意。比喻大緻令人滿意
依克唐阿、 長順一奮其氣,遂保 遼陽而無失,中外稱之。喪師辱國者數矣,此固差強人意者哉。——《清史稿》
《後漢書·吳漢傳》:“諸将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 漢 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 吳公 差彊人意,隱若一敵國矣。’”意謂還能振奮人們的意志。後謂尚能令人滿意。《周書·李賢傳》:“ 太祖 喜曰:‘ 李萬歲 所言,差強人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六回:“我得了這一封信,似乎還差強人意,誰知偏偏把他丢了,你説可恨不可恨呢!” ********* 《新紀6*元》:“ 歐洲 幾個先覺,在那裡大聲疾呼,要求人民的平和……要 歐洲 聯邦,做世界聯邦的基礎。這都是差強人意的消息。”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差強人意漢語 快速查詢。
"差強人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古今演變來理解:
一、本義解析 "差"意為稍微、大緻(非"差勁"),"強"指振奮。原指能勉強振奮人心,出自《後漢書·吳漢傳》:東漢光武帝劉秀見吳漢在戰事不利時仍整頓軍備,感歎"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二、現代用法 現多用于評價事物或表現雖不完美,但基本達到可接受标準。含中性偏褒義,強調肯定為主、隱含不足,如:"這次産品設計差強人意,但細節仍需優化"。
三、使用須知
四、經典例句 • 清《老殘遊記》:"張翰風的《古詩錄》差強人意"; • 現代用法:"經濟不景氣,公司業績差強人意"。
在使用時,建議配合具體說明(如"雖然差強人意,但...")以避免歧義。
《差強人意》是一個成語,表示不盡如人意,勉強能夠滿足期望。下面将對該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差強人意》由3個字組成,其中“巴”字的部首是“山”,總筆畫數為3;“強”字的部首是“弓”,總筆畫數為11;“人”字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2。
來源:成語“差強人意”最早出現在明代吳應箕的《東海拾遺》一書中,描述了一個人的能力勉強能夠達到人們期望的程度。
繁體:繁體字“差強人意”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在“差強人意”的例子中,字形與現代漢字相似。
例句:小明的成績雖然不是特别好,但是他勉強及格了,可以說是差強人意。
組詞:差強人意店、差強人意生活、差強人意工作等。
近義詞:勉強及格、不盡人意、不過關、湊合過等。
反義詞:稱心如意、十全十美、達到預期、盡善盡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