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属第四级,没有任何权利,仅从事“低贱”、“卑微”的劳动,或为高级种姓服役。其实际地位无异于奴隶。也称首陀罗。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戍陀罗,输句反。旧言首陀。谓田农宦学者也。此等四族国之大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穡。”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四曰戍陀罗,旧云首陀,为农民及奴身勤稼穡者。”
戍陀罗(Shūtuóluó)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首陀罗"(Śūdra)一词的汉字异译形式,这一译名最早见于唐代佛经翻译。该词特指印度四姓制度中的最底层群体,其社会职能与地位具有以下特征:
一、词源与定义 "戍陀罗"源自梵语"Śūdra",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古代印度四种姓之第四级,属低级种姓,主要从事仆役劳作"。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说明该群体主要从事农业及服务性劳动。
二、社会职能 据印度学专家林承节《印度史》所述,首陀罗阶层主要负责服务前三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具体职责包括耕种、畜牧、手工业及各类杂役。其社会活动受《摩奴法典》严格限制,不得学习吠陀经典,亦无宗教仪式参与权。
三、历史演变 季羡林在《印度古代社会史》中指出,该阶层最初可能源于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随着佛教兴起,部分首陀罗通过经商获得经济地位提升,但种姓限制直至现代仍存残余影响。印度1947年宪法虽废除种姓制度,但相关社会歧视问题尚未完全消除。
四、文化影响 在汉传佛教典籍中,该译名主要见于唐代文献,宋代以后逐渐统一为"首陀罗"译法。现代学术著作多采用"首陀罗"标准译名,如金克木《印度文化论集》等著作均使用此译法进行学术论述。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玄奘. 大唐西域记[M]. 中华书局,1985. 林承节. 印度史[M]. 人民出版社,2014. 季羡林. 印度古代社会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金克木. 印度文化论集[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戍陀罗”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基本定义
戍陀罗(Shūdra)是古印度四种姓中的最低等级,主要负责从事体力劳动、农业或为高级种姓服务,社会地位接近奴隶。
社会地位与职责
历史文献依据
来源与引申义
该词源自佛教经典,原指某位“诸天神王”的名字,后被引申为形容人行为反复无常、难以捉摸的性格特点。
使用说明
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可能因与种姓术语混淆而产生歧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注:
暗蒙安顺兵栏参伍长筹陈景润楮鸡搭背道尊大钱跌千金递盏短不了顿瘵度支使讹简咡丝返覆附服服气各不相谋艮峯挂脚粮红口白舌后皇黄亚姑贿漏火力点简力晈然解慰解运筋斗惊骛开身链钳子宓戏氏谦揖启蕃弃置拳拳盛意日额撒沁煽虐神貌誓墓时情食糟鼠撺狼奔叔叔松标素璧跳门限图牒屯守豌豆苗无可比象无厘头相臣效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