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的俸祿。《梁書·到溉傳》:“ 蔣山 有 延賢寺 者, 溉 家世創立,故生平公俸,鹹以供焉,略無所取。”
“公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語境,指官吏的俸祿(即薪水和福利待遇)。以下是詳細解釋:
公俸指古代官員因任職而獲得的固定收入,包括薪金和福利。該詞由“公”(指國家或公共事務)和“俸”(俸祿)組成,強調官員為國家和民衆服務的職責與待遇關聯。
最早見于《梁書·到溉傳》:“蔣山有延賢寺者,溉家世創立,故生平公俸,鹹以供焉,略無所取。”。此例說明到溉将全部俸祿用于修繕寺廟,體現官員俸祿的用途與個人品德關聯。
現代漢語中,“公俸”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被“工資”“薪水”等替代,但在研究曆史或讨論古代制度時仍會涉及。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俸祿制度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梁書》等文獻或相關研究資料。
公俸(gōng fèng)一詞,拆分部首為“公”和“俸”,總計6畫。其中,“公”是指公共,社會的;“俸”是指薪水、工資。公俸在古代是指官員的工資。它是一個名詞,用來表示官員按照規定領取的工資收入。
“公俸”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中。在古代,官員是由朝廷任命的,他們的工資來源于國家,因此稱為“公俸”。
繁體字中,“公俸”通常寫作“公餉”。
據史書記載,古時的《甲骨文》中,公俸的寫法為“公・言”。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逐漸演變,并且分為了左右結構,如今的寫法變為了“公俸”。
1. 古代官員靠着領取公俸生活。
2. 這個官職雖然很高,但是公俸卻很低。
1. 公論(gōng lùn):指公認的觀點或意見。
2. 俸祿(fèng lù):指官員的薪水福利。
3. 公款(gōng kuǎn):指政府或公共機構使用的資金。
4. 俸薪(fèng xīn):指薪水、工資。
1. 工資(gōng zī)
2. 薪水(xīn shuǐ)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