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阐述书义。《淮南子·修务训》:“攄书明指以示之,虽闔棺亦不恨矣。”
“摅书”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摅书”指阐述书义,即对书籍内容进行解释、说明或引申。这一解释在多个来源中均有提及。
该词最早见于《淮南子·修务训》中的例句:“攄书明指以示之,虽闔棺亦不恨矣。”意为通过阐释书中要义来使人明理,即便死后也无遗憾。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学者注重文本解读的特点。
“摅”字本义为抒发、表达(如“摅怀”“摅颂”),亦有散布、舒展等引申义。因此“摅书”可理解为通过文字表达来传播书籍内涵。
古代文献中多用于学术语境,例如: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若在古籍中遇到,建议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语境含义。如需深入研究,可参考《淮南子》等汉代文献及训诂学著作。
《摅书》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整理、汇编书籍、资料,亦可指修订著作或选编文章。它与读书、整理相关,暗示了对知识归纳总结的动作。
《摅书》的部首是手旁,笔画数为11画。
《摅书》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形容汉代宦官王莽曾经摅辑图书。后来,逐渐成为通指整理书籍的专用词汇。
《摅书》的繁体字为「摅書」。
根据历史演变,古时候「摅书」的写法可能并不唯一。过去出现过一些类似的变体,如「摅書」、「摅書㝭」等。这些变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地域中可能出现过,并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标准写法。
1. 他花了数年时间摅书,把原先零散的资料整理成了一本系统的论文。
2. 为了更好地备考,他决定摅书,将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摅学、摅诗、摅考、摅辑
整理、编纂、编辑、归纳
散闲、杂乱、混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