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館。《三國志·魏志·邴原傳》“ 原 從行”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傳》:“ 原 十一而喪父,家貧,早孤。鄰有書舍, 原 過其旁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參見“ 書館 ”。
(2).書房。《元史·虞集傳》:“早歲與弟 槃 同闢書舍為二室,左室書 陶淵明 詩於壁,題曰 陶庵 ,右室書 邵堯夫 詩,題曰 邵庵 。” 明 萬壽祺 《毘陵劉大過訪草堂信宿遂别》詩:“慚愧舊時書舍裡,秋風廿載閉苔錢。”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石類·石砧杵》:“﹝ 紀綱 ﹞少負大志,稍長嗜學,因葺舊廬為書舍。”參見“ 書房 ”。
“書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書館
指古代供人讀書、學習的場所,類似現代的學校或圖書館。例如《三國志》注引《邴原别傳》提到“鄰有書舍”,描述孩童因家貧無法入學而悲傷的情景。
書房
指個人用于讀書、寫作的私人空間。如《元史·虞集傳》記載虞氏兄弟将書舍分為“陶庵”和“邵庵”,分别題寫陶淵明、邵雍的詩句于壁。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三國志》《元史》等古籍(綜合、4、8)。
《書舍》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的是專門用來存放書籍的房間或建築。它代表了一個與閱讀和學習相關的場所。
《書舍》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言(讠)和舌(舌)。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書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書籍的保存和傳播通常需要一個專門的空間,因此人們開始建立專門的房間用來存放書籍。這樣的房間被稱為《書舍》。
《書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書舍」。
在古時候,書舍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在漢朝時期,書舍的寫法是「書社」;而在隋唐時期,書舍的寫法是「書舍」。漢字的寫法往往會隨着曆史的變遷而變化。
1. 他喜歡獨自一人待在書舍裡,沉浸在海量的書籍中。
2. 這家書舍提供各種類型的書籍,滿足讀者的不同需求。
3. 在我的書舍裡,我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古籍。
1. 書架:用來放置書籍的架子。
2. 圖書館:收藏和借閱圖書的機構。
3. 書籍:用來閱讀和學習的紙質或*********。
4. 書法:用筆墨書寫的藝術。
1. 書房:專門用來讀書和學習的房間。
2. 書堂:供學生學習和上課的地方。
1. 飯館:專門提供飯菜的場所,與書舍的用途相反。
2. 歌舞廳:用于娛樂活動,與書舍的安靜氛圍形成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