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书馆。《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原 从行”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 原 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 原 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参见“ 书馆 ”。
(2).书房。《元史·虞集传》:“早岁与弟 槃 同闢书舍为二室,左室书 陶渊明 诗於壁,题曰 陶庵 ,右室书 邵尧夫 诗,题曰 邵庵 。” 明 万寿祺 《毘陵刘大过访草堂信宿遂别》诗:“惭愧旧时书舍里,秋风廿载闭苔钱。”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石类·石砧杵》:“﹝ 纪纲 ﹞少负大志,稍长嗜学,因葺旧庐为书舍。”参见“ 书房 ”。
书舍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为"书房"与"学堂"的统称。其核心义项包含:
一、作为私人读书场所 指文人读书、藏书的专属空间,常见于明清文人笔记。蒲松龄《聊斋志异·云萝公主》载"生延入书舍,客既坐,方致谦词",此处特指宅邸中用于治学的独立建筑单元。这类场所多配置文房四宝、典籍典藏,体现古代文人的雅集文化。
二、作为教学机构 在《教育大辞典》中,书舍被界定为古代基层教育机构,相当于现代私立学堂。宋代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及"凡书舍五间,堂前有洗心池",说明其兼具讲学与藏书功能。这类机构多由乡绅创办,承担蒙学教育和科举预备功能。
该词汇最早见于南朝文献,《南史·王俭传》记载"于宅中开书舍,集才学之士",印证其兼具学术研讨与知识传播的双重属性。现代语言使用中,书舍多作为书店雅称,如台北"诚品书舍"等文化空间,延续其知识载体的核心内涵。
“书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书馆
指古代供人读书、学习的场所,类似现代的学校或图书馆。例如《三国志》注引《邴原别传》提到“邻有书舍”,描述孩童因家贫无法入学而悲伤的情景。
书房
指个人用于读书、写作的私人空间。如《元史·虞集传》记载虞氏兄弟将书舍分为“陶庵”和“邵庵”,分别题写陶渊明、邵雍的诗句于壁。
若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或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三国志》《元史》等古籍(综合、4、8)。
谙晓摆搭卑人裁琢藏怒常业差配嗤诋畴匹创口鉏颣雕坊芳颜附图覆准改行为善高照鲠固更进一竿贡情和谈黄牛三峡回儛郊霈继晷髻梁浸泡进贤星座慷慨赴义克家儿客寝葵花阔辟冷餐良比蛮货冥眗亡见南京临时参议院鲇鱼牛刀割鸡女侍杷车盘肠浅伪窃夺勤毖劝驾绕指柔阮琴闰察色勃少住圣躬士姓双崤束燎戍守甜面包退却蓊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