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辭。猶言承蒙問候。 唐 韓愈 《與崔群書》:“自足下離 東都 ,凡兩度枉問,尋承已達。”
“枉問”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以從構詞法和曆史用法兩個角度進行解釋:
一、核心釋義 “枉問”由“枉”與“問”兩個語素構成:
二、詳細含義與用法
徒勞無益的詢問: 指提出的問題沒有實際意義、得不到有效答案或詢問的對象不合適,導緻詢問行為白費功夫。例如:“此事已成定局,再問也是枉問。”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枉”的釋義及構詞分析。
用作謙辭的問候: 在書信或對話中,有時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的問候或關切是微不足道的、不敢當的,或者打擾了對方。類似于“冒昧動問”“承蒙下問”的反向謙遜表達。例如:“久疏問候,今緻書一封,枉問安康。” 來源參考:古代書信用語分析,見于《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中關于謙敬語的部分。
錯誤或不恰當的提問: 指問題本身存在謬誤、指向不明或在不恰當的時機、場合提出。 來源參考:結合“枉”的“錯誤”義項(《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與“問”的基本義推導得出。
三、補充說明
“枉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敬辭用法
指“承蒙問候”,常用于書信或客套場合表達對他人關懷的感謝。例如唐代韓愈在《與崔群書》中寫道:“自足下離東都,凡兩度枉問,尋承已達。”(意為:自從您離開東都,兩次承蒙來信問候,得知您已平安抵達。)
字義解析
部分詞典(如)提到“枉問”可理解為“白白詢問”,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高頻引用,可能是現代對字面的引申解讀,需謹慎使用。
主要用于古代書面語或仿古語境,表達謙遜态度。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若需類似表達,可用“承蒙關心”“感謝問候”等替代。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4、5中韓愈書信的原文分析。
安生服業并然避榮車注馳命沖銷穿執錯質大阪打響大序丁期短日照植物短少斷袖方根奮逸浮爵拊視渾括胡子拉碴濺污桀奴經幄局錢開噴恺悌空白點狂三詐四理處麗娥露丑孟晉密地冥差明歲抨按丕基坯胎遣興漆黑一團穹帳權埶潤風風三物賞罰信明善男信女樹挂私和四肢縮氣溹溹踏罡步鬥貪惰榻位添梯同門友同席玩兵喂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