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辭。猶言承蒙問候。 唐 韓愈 《與崔群書》:“自足下離 東都 ,凡兩度枉問,尋承已達。”
“枉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敬辭用法
指“承蒙問候”,常用于書信或客套場合表達對他人關懷的感謝。例如唐代韓愈在《與崔群書》中寫道:“自足下離東都,凡兩度枉問,尋承已達。”(意為:自從您離開東都,兩次承蒙來信問候,得知您已平安抵達。)
字義解析
部分詞典(如)提到“枉問”可理解為“白白詢問”,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高頻引用,可能是現代對字面的引申解讀,需謹慎使用。
主要用于古代書面語或仿古語境,表達謙遜态度。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若需類似表達,可用“承蒙關心”“感謝問候”等替代。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4、5中韓愈書信的原文分析。
《枉問》是指毫無理由或用錯方法去詢問,也可以理解為無益的問詢或無意義的問題。
《枉問》的部首是木,共有7個筆畫。
《枉問》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衛靈公》中的一句詩:“枉季右師,無念爾祥。”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表達無謂的問詢或虛妄之言。
繁體中文中,《枉問》的書寫形式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枉問》的字形沒有太大變化,依然保持了現代的形态。
1. 他一連串的問題都是些枉問,根本無法得到有用的答案。
2. 别枉問了,這件事情根本沒有答案。
3. 他的提問方式總是讓人覺得是在枉問,沒有實質性的内容。
枉費、枉自、枉然、枉直、枉顧、枉求
徒然、白費、無用、無益、虛妄
得當、有益、有用、實在、切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