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well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互相了解,知心
(2) [bosom friend;great friend]∶互相知心的朋友
與三四個相知方才吃得數杯,則聽得街上鬧炒炒。——《京本通俗小說》
(1).互相了解,知心。《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晉 陶潛 《拟古》詩之八:“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 唐 韓愈 《論薦侯喜狀》:“或接膝而不相知,或異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難,故曰士為知己者死。”《人民日報》1983.2.7:“人往往總有一兩個和自己比較親近、相知又最深的人。”
(2).互相知心的朋友。 唐 馬戴 《下第再過崔邵池陽居》詩:“ 關 内相知少,海邊來信稀。” 宋 辛棄疾 《夜遊宮·苦俗客》詞:“幾箇相知可喜,才廝見,説山説水。”《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狂蜂浪蝶,夭桃隊裡覓相知。”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再版附識》:“此書印行之後,屢承相知發其謬誤,俾得改定。”
“相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動詞含義
指人與人之間互相了解、知心,強調情感與認知的深度聯結。例如《楚辭·九歌·少司命》中“樂莫樂兮新相知”,即表達對新知心關系的珍視。
名詞含義
指互相知心的朋友,如《京本通俗小說》中“與三四個相知方才吃得數杯”,此處“相知”即指摯友。
出處 | 例句 | 釋義 |
---|---|---|
《楚辭》 | “樂莫樂兮新相知” | 新知心人的喜悅 |
陶潛詩 | “不見相知人” | 對知音難覓的感慨 |
辛棄疾詞 | “幾個相知可喜” | 知心友人的珍貴 |
現代語境中,“相知”多用于形容深厚友誼或伴侶關系,強調超越普通社交的深層理解,如“相愛不如相知”。
該詞兼具“過程”(互相了解)與“結果”(知心關系)雙重含義,是漢語中表達人際情感的重要詞彙。
相知是指彼此互相熟悉、了解對方的心理、行為和情感等方面的狀态。在人際關系中,相知是深入交往、建立信任和溫暖感情的基礎。無論是親人、朋友還是戀人,相知都是建立親近關系的關鍵。
相知的部首是目(mù),由兩個筆畫組成。
《相知》的源自于古代漢語,是由文言文體中的詞彙演化而來。在繁體字中,相知的寫法為「相識」。
在古代漢字中,相知的寫法為「相識」。相字的中間部分加上「識」字的旁邊「言」字組成。「識」在古代漢字中的原本意思是指認知、認識之意。
1. 他們經過多年的共同生活,已經相知甚深。
2. 親密無間的朋友之間,相知是自然而然的。
相知-相識、相互了解、親近、熟悉
相識、親近、熟悉、了解
生疏、陌生、不認識、不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