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慎重和善貌。顺,通“ 慎 ”。《诗·周颂·执竞》“降福简简,威仪反反” 汉 郑玄 笺:“反反,顺习之貌。 武王 既定天下祭祖考之庙,奏乐而八音克谐,神与之福。” 马瑞辰 通释:“《宾之初筵》诗‘威仪反反’,《传》:‘反反,言重慎也。’此《传》训难,即重慎之义。《正义》训为重难,是也……《释文》引《韩诗》作昄昄,云‘善貌’也。此《笺》云‘顺习之貌’,即《韩》所云‘善貌’也。”
(2).谓逐渐熟悉,逐渐习惯。《易·坤》“‘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唐 孔颖达 疏:“盖言顺者,言此‘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习阴恶之道,积微而不已,乃致此弑害。”
“顺习”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慎重和善貌
此义项中,“顺”通“慎”(通假字),表示谨慎、庄重的态度。例如《诗经·周颂·执竞》中“威仪反反”被汉代郑玄注解为“顺习之貌”,即形容仪态庄重而和善。
逐渐熟悉或习惯
指通过长期接触或重复行为形成适应性。如唐代孔颖达在《易·坤》疏中提到“顺习阴恶之道”,强调积微成渐的过程。
现代语境中,“顺习”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文言文时仍需注意其双重含义,避免混淆。例如解读历史文本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强调“谨慎”还是“习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词典》《汉典》等工具书,或查阅《诗经》《周易》相关注疏。
顺习(shùn xí)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追求顺利愉快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本文将从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方面介绍顺习这个词。
顺习的部首是纟(sī),意味着与丝织物相关。它由7个笔划构成,分别是横、竖、横折、竖折、撇、捺、点。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汉字。
顺习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由顺和习两个字组合而成。顺(shùn)意为和谐、顺利,表示遵循规律并获得良好结果。习(xí)意为学习、实践,表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获得进步。
顺习的繁体字为順習(shùn xí),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繁体字逐渐形成,并广泛使用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顺习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古代的字体书写方式相比今天多了一些笔画的曲线和造型上的变化,更加优美和典雅。
1. 为了获得良好的成绩,我们应该保持顺习的学习态度。
2. 在工作中,要善于顺习上司的意图,更好地完成任务。
顺习可以与许多词汇组合,形成新的词汇,例如:
顺习心态、顺习方式、顺习原则等。
与顺习意义相近的词汇有:顺利、顺应、顺从。
与顺习意义相反的词汇有:逆行、违背、抗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