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俸祿和所得的賞賜。《新唐書·食貨志五》:“京司及州縣皆有公廨田,供公私之費。其後以用度不足,京官有俸賜而已。”
“俸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指古代官員從朝廷獲得的俸祿(固定薪資)和額外賞賜(如財物、土地、封號等),用于表彰功績或維持官員生活。
古代制度
官員的俸祿由朝廷統一發放,除基本工資外,還可能因功績、節慶等獲得額外賞賜。例如《新唐書》記載:“京官有俸賜而已”,說明唐代曾因財政問題僅保留俸賜作為官員收入。
現代引申
現代語境中可比喻個人因出色表現獲得的豐厚獎勵,如“他因業績突出,獲得公司俸賜”。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食貨志五》,描述唐代官員收入結構的變化,強調俸賜在財政緊縮時期的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員收入體系,可參考《新唐書》或相關曆史文獻。
俸賜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國家或上級機關給予下級官員的薪水、福利、獎勵等待遇。
俸賜的部首是人字旁(亻)和貝字旁(貝),總共有12個筆畫。
俸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封建社會中,君主會給予官員俸祿和賜予封號,作為對他們忠誠和貢獻的回報。在現代社會,這個詞仍然常常用來描述政府給予公務員、軍人等工作人員的薪水和福利。
繁體字“俸賜”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有所變化。俸賜在古代的寫法為“酆賜”,其中“酆”表示官員的薪資,“賜”表示君主的賜予。
1. 國家發放的俸賜是公務員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2. 在春節期間,政府會給一些困難群衆發放慰問金作為俸賜。
3. 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公務員,從此享受到了豐厚的俸賜。
1. 俸祿:指官員通過職位獲得的薪水和利益。
2. 賦予:表示授予某人特權、權力或禮物。
3. 薪酬:表示給予工作人員的薪水和報酬。
1. 工資:指個人勞動所得的報酬。
2. 薪水:指單位向員工發放的報酬。
3. 報酬:表示對工作或勞動所得到的報答。
1. 捐贈:表示自願地将財物給予他人。
2. 捐款:指自願向某個公益組織或團體提供金錢幫助。
3. 捐助:表示為某個目的提供幫助或支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