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草螽的意思、草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草螽的解釋

蟲名。古又稱負蠜、草蟲、常羊。雄者鳴如織機聲,俗稱蝈蝈、織布娘。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蛗螽》:“蛗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草螽(學名:Conocephalus),是直翅目(Orthoptera)螽斯科(Tettigoniidae)的一類昆蟲統稱,常見于溫帶至熱帶地區的草叢、灌木叢或農田中。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形态特征

  1. 體型與體色

    體長約15-40毫米,體型細長,通體多呈綠色或褐色,與植物環境高度相似,具保護色作用。頭部呈圓錐形,觸角細長如絲狀,通常超過體長。

  2. 發聲結構

    雄性前翅基部有發音器(鏡膜),通過左右翅摩擦發出“絲—絲—”聲,鳴聲輕柔連續,常在黃昏或夜間活動時鳴叫。


二、生活習性

  1. 栖息環境

    主要栖息于高草叢、蘆葦蕩、稻田邊緣等濕潤植被區,以植物汁液、小型昆蟲為食,屬雜食性昆蟲。

  2. 繁殖行為

    雌蟲具刀狀産卵器,将卵産于植物莖稈内,幼蟲(若蟲)經數次蛻皮後發育為成蟲,生命周期約1年。


三、分類與文化意義

  1. 分類地位

    廣義“草螽”涵蓋錐頭螽屬(Conocephalus)、似織螽屬(Hexacentrus)等,與“蝈蝈”(螽斯屬 Gampsocleis)親緣較近,但體型更纖細。

  2. 文學意象

    古稱“草螽”見于《詩經·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後世詩詞常以其鳴聲寄托秋意,民間亦統稱其為“草蜢”或“草蝈蝈”。


四、生态與經濟價值

草螽是農田生态鍊的重要環節,既為鳥類、蜘蛛提供食物,也可能局部危害禾本科作物。其鳴聲被用于生态監測,部分種類因栖息地減少需加強保護。


參考資料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螽斯"條目釋義,商務印書館.
  2. 《中國昆蟲生态大圖鑒》,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
  3. 《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直翅目》,科學出版社,2004年.
  4. 中國大百科全書線上版"直翅目昆蟲生态功能"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草螽是一種直翅目螽斯科昆蟲,學名Conocephalus maculatus,主要分布于中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形态特征
體型細長,體長約3厘米,頭頂狹長且具黑褐色縱帶,觸角鞭狀與體等長。前翅狹長可覆蓋腹部,翅端呈褐色與綠色相間。雌蟲産卵管長達20毫米,形如劍狀。

2. 分類與分布

3. 行為習性
雄蟲通過摩擦前翅發出類似“卡嗒”或“營營”的鳴叫聲,晝夜均可鳴叫,民間因此稱其為“織布娘”。其鳴聲具有求偶和領地宣示功能。

4. 别稱與文獻記載
古稱負蠜草蟲常羊,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蛗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并區分了草栖與土栖種類。

5. 與相似物種區别
草螽常被誤認為蝈蝈,但蝈蝈多指螽斯科其他大型鳴蟲(如優雅蝈螽),而草螽體型較小且栖息環境更偏向濕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和百度百科的詳細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阿難陀暗損白實邊垣标檢弊惡草約澄邈塵土除拜淙鑿代銷大舅大水沖了龍王廟東秦兜頭蓋臉二項方程返攻方羊凡客飯莊福功公廨官搨瓜戰詭誕不經黃瑞彙報會惠贶輝燭缣布澆落金蟬鯨騫進爵絕處逢生苴茅巨千抗擊離蕩令鼓硭硝美俗嫩婦女子農士輕獧擎受沁漉親嘴石硯時針署名私簿司庫嗣襲鞉鼓同脈枉費口舌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