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宮室落成,以酒食舉行宴會。《禮記·雜記下》“路寝成則考之而不釁” 唐 孔穎達 疏:“考之者,謂設盛饌以落之…… 庾蔚 雲:落謂與賔客燕會,以酒食澆落之,即歡樂之義也。”《左傳·昭公七年》“ 楚子 成 章華之臺 ,願以諸侯落之” 唐 孔穎達 疏:“ 杜 言‘宮室始成,祭之為落者’,以其言落,必是以酒澆落之。”
“澆落”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主要含義(古義)
指古代慶祝宮室落成時舉行的宴會,以酒食款待賓客。這一用法源自《禮記·雜記下》及唐代孔穎達的注疏,如“以酒食澆落之,即歡樂之義也”。類似記載也見于《左傳·昭公七年》中楚王建成章華台後宴請諸侯的典故。
現代引申義(存疑)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澆滅、熄滅”,用于描述撲滅火勢或燈火的情景,例如“澆落火災”。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詞義演變或誤傳。
文學化用法
在詩歌或散文中,該詞可比喻消除煩惱,如“細雨澆落了惆怅”,屬于修辭擴展。
注意:若涉及學術研究或古文解讀,建議優先參考《禮記》《左傳》等原始文獻及權威注疏,避免現代網絡釋義的混淆。
澆落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水或其他液體往上面灑或注,使其散落的意思。
澆落的部首是水(氵),由8個筆畫組成。
澆落一詞最早見于《詩經·王風·曹風》:“本既澆澆,雲無所佩。爾誰與居?”意為“既然自己已經疲憊無力,又沒有什麼榮譽稱號,那你為什麼還和我在一起?”
繁體字為澆落。
在古時漢字寫法中,澆落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康熙字典》中,将澆的部首寫為水旁,落的部首寫為艹旁。
1. 他用水壺澆落了花盆裡的土。
2. 雨下得很大,把我澆落的頭發都弄濕了。
澆花、澆水、拂塵澆膏
潑灑、灑落、撒落
收拾、收集、收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