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草螽的意思、草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草螽的解释

虫名。古又称负蠜、草虫、常羊。雄者鸣如织机声,俗称蝈蝈、织布娘。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蛗螽》:“蛗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草螽(学名:Conocephalus),是直翅目(Orthoptera)螽斯科(Tettigoniidae)的一类昆虫统称,常见于温带至热带地区的草丛、灌木丛或农田中。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形态特征

  1. 体型与体色

    体长约15-40毫米,体型细长,通体多呈绿色或褐色,与植物环境高度相似,具保护色作用。头部呈圆锥形,触角细长如丝状,通常超过体长。

  2. 发声结构

    雄性前翅基部有发音器(镜膜),通过左右翅摩擦发出“丝—丝—”声,鸣声轻柔连续,常在黄昏或夜间活动时鸣叫。


二、生活习性

  1.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高草丛、芦苇荡、稻田边缘等湿润植被区,以植物汁液、小型昆虫为食,属杂食性昆虫。

  2. 繁殖行为

    雌虫具刀状产卵器,将卵产于植物茎秆内,幼虫(若虫)经数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生命周期约1年。


三、分类与文化意义

  1. 分类地位

    广义“草螽”涵盖锥头螽属(Conocephalus)、似织螽属(Hexacentrus)等,与“蝈蝈”(螽斯属 Gampsocleis)亲缘较近,但体型更纤细。

  2. 文学意象

    古称“草螽”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后世诗词常以其鸣声寄托秋意,民间亦统称其为“草蜢”或“草蝈蝈”。


四、生态与经济价值

草螽是农田生态链的重要环节,既为鸟类、蜘蛛提供食物,也可能局部危害禾本科作物。其鸣声被用于生态监测,部分种类因栖息地减少需加强保护。


参考资料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螽斯"条目释义,商务印书馆.
  2. 《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直翅目》,科学出版社,2004年.
  4. 中国大百科全书在线版"直翅目昆虫生态功能"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草螽是一种直翅目螽斯科昆虫,学名Conocephalus maculatus,主要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形态特征
体型细长,体长约3厘米,头顶狭长且具黑褐色纵带,触角鞭状与体等长。前翅狭长可覆盖腹部,翅端呈褐色与绿色相间。雌虫产卵管长达20毫米,形如剑状。

2. 分类与分布

3. 行为习性
雄虫通过摩擦前翅发出类似“卡嗒”或“营营”的鸣叫声,昼夜均可鸣叫,民间因此称其为“织布娘”。其鸣声具有求偶和领地宣示功能。

4. 别称与文献记载
古称负蠜草虫常羊,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蛗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并区分了草栖与土栖种类。

5. 与相似物种区别
草螽常被误认为蝈蝈,但蝈蝈多指螽斯科其他大型鸣虫(如优雅蝈螽),而草螽体型较小且栖息环境更偏向湿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搜狗百科和百度百科的详细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办置饱咯豹韬卫本队筚门搏牛之虻畅行无阻琮玺悴憏大厦栋梁多米尼加联邦笃责恶稔祸盈飜飜坟坛夫桡耕事行己有耻寒乞儿阖阊虹泉混含混扰贱类进口词酒瓮子举纲句弓开荡抗御吏兵列曜灵盘林海雪原名酒末臣抹骨牌脑膜炎颦顣破瓦青髩漆砚容耐扫清乘舆车驶流疏佚松节油泝栰讬终歪辣骨嵬崿韦柔无贰相抗小戴箫铙歌蟂獭枭音析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