觞政的意思、觞政的詳細解釋
觞政的解釋
(1).酒令。 漢 劉向 《說苑·善說》:“ 魏文侯 與大夫飲酒,使 公乘不仁 為觴政。” 明 王志堅 《表異錄》卷十:“觴政,酒令也。酒糾,監令也,亦名甌宰,亦名觥録事。”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素雲 雙目閃閃,聽良久,曰:‘觴政儂頗嫻習,從未聞有斯令,願受教。’”
(2).借指宴會。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二十七日》:“市長很精幹,主持觞政,甚有條理。”
詞語分解
- 觞的解釋 觞 (觴) ā 古代酒器:舉觞稱賀。觞酌。 歡飲,進酒:觞飲。觞詠(飲酒賦詩)。 筆畫數:; 部首:角; 筆順編號:
- 政的解釋 政 è 治理國家事務:政治。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利益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 家庭或集
專業解析
觞政,是中國古代酒宴中特有的禮儀規範與遊戲規則的總稱,其核心在于通過制度化的方式調節飲酒行為,既體現禮制約束,又增添宴飲樂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觞政”一詞由“觞”(古代盛酒器,泛指飲酒)與“政”(治理、規則)複合而成,字面意為“飲酒的規則”。在傳統語境中特指:
- 酒令制度:宴席上為助興而制定的行酒遊戲規則,如賦詩、對句、猜謎等,違令者罰酒。
- 飲酒禮儀:貫穿宴飲全過程的禮節規範,包括座次安排、敬酒次序、飲器使用等。
二、曆史淵源與文化内涵
觞政源于周代酒禮,深化于漢唐,盛行于明清。其發展脈絡體現兩大文化内核:
- 禮制約束:儒家強調“酒以成禮”,《禮記·樂記》載“酒食者,所以合歡也”,觞政通過規則防止“酗酒失德”,維護宴飲秩序。
- 文人雅趣:唐宋時期,文人将詩詞、書畫融入酒令,如唐代“抛打令”、清代“射覆令”,使觞政成為文學與藝術的載體。清代俞敦培《酒令叢鈔》系統收錄了籌令、雅令等百餘種形式。
三、具體形式與規則
觞政的實踐主要分為兩類:
-
禮儀性規範
- 尊卑有序:依《儀禮》設定座次,“尊者居上,卑者承觞”。
- 飲酒節度:《詩經·小雅》提倡“飲酒孔嘉,維其令儀”,主張適可而止。
-
娛樂性酒令
- 雅令:需即興創作詩文,如“曲水流觞”需在酒杯漂流至面前時賦詩。
- 通令:大衆化遊戲,如擲骰子、劃拳(拇戰),見載于《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 籌令:抽取酒籌決定飲酒方式,如“論語籌”将儒家經典與罰酒規則結合。
四、文化價值與影響
觞政作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具有雙重意義:
- 社會功能:維系人際關系,《周禮·春官》以“酒正掌酒之政令”說明其管理價值。
- 藝術載體:催生大量酒令文學,如唐代白居易《勸酒詩》雲“閑征雅令窮經史”,反映其對文化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 《禮記·樂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 俞敦培《酒令叢鈔》,清光緒刻本
- 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
- 白居易《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觞政”是中國古代與飲酒相關的禮儀規範或遊戲規則,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觞政”原指酒令,即古代宴飲時用于助興的遊戲規則。如《說苑·善說》記載,魏文侯曾命公乘不仁擔任“觞政”執行者,監督飲酒禮儀。
二、曆史發展
- 漢代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劉向《說苑》中已出現該詞,表明當時已有通過酒令規範宴飲的習俗。
- 明代完善
袁宏道撰寫《觞政》一書,系統整理古代酒令并新增條目,強調“文明飲酒”,主張以雅趣代替酗酒。他本人雖不善飲,卻倡導通過酒令提升飲酒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内涵
- 禮儀功能:通過制定規則(如罰酒、行令順序)維持宴會秩序,體現儒家“禮”的約束。
- 娛樂屬性:融入詩詞、謎語等元素,成為文人雅士的智力遊戲。
- 特殊引申:偶有文獻将“觞政”代指宴會整體,如郭沫若《蘇聯紀行》中描述市長“主持觞政”,即指統籌宴會流程。
四、其他說法
個别現代詞典提出“宴會上談論政治”的引申義,但此解釋未見于古籍或權威考據,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理解,需謹慎采用。
參考資料
主要綜合(袁宏道《觞政》解析)、(漢典釋義)、(曆史用例)、(創作背景)等高權威性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跋山涉水悖險備注弁丁表裡相依長才短馭吃釘子村肐落蹙沓迨至稻麻電料狄狄房中弱水封官許原分勢光能骨笃過逝旱秧田何異荒燕假果矯騰騰街談巷諺幾分幾時稽壅眷伫巨風闊天闊地萊婦檑木美化悶海愁山末至客撓曲枉直女貓骈肩僻然頗覆錢清淺弱遷延時日七返靈砂窮泰時平松風松凫誦觀隨風倒舵湯沐外家瓦面微生物無賴漢賢桀小過宵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