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酒令。 漢 劉向 《說苑·善說》:“ 魏文侯 與大夫飲酒,使 公乘不仁 為觴政。” 明 王志堅 《表異錄》卷十:“觴政,酒令也。酒糾,監令也,亦名甌宰,亦名觥録事。”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素雲 雙目閃閃,聽良久,曰:‘觴政儂頗嫻習,從未聞有斯令,願受教。’”
(2).借指宴會。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二十七日》:“市長很精幹,主持觞政,甚有條理。”
“觞政”是中國古代與飲酒相關的禮儀規範或遊戲規則,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觞政”原指酒令,即古代宴飲時用于助興的遊戲規則。如《說苑·善說》記載,魏文侯曾命公乘不仁擔任“觞政”執行者,監督飲酒禮儀。
個别現代詞典提出“宴會上談論政治”的引申義,但此解釋未見于古籍或權威考據,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理解,需謹慎采用。
主要綜合(袁宏道《觞政》解析)、(漢典釋義)、(曆史用例)、(創作背景)等高權威性來源。
《觞政》是一個由2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觞”是觥字旁加上品字,表示酒杯;“政”則表示政治。《觞政》的意思是以酒宴為載體的政治活動。
《觞政》的拆分部首是觥字旁和品字旁,該詞的觥字旁部首屬于“角”部,品字旁則屬于“口”部。筆畫分别為7畫和4畫。
《觞政》有着悠久的曆史,最早見于古代文獻《詩經·小雅》中的一首詩,詩中描述了以酒為媒介的政治活動,成為了“觞政”的起源。
《觞政》的繁體字為《觴政》。在繁體字中,“觥”的形狀稍微有所變化,但整體意思和讀音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觞政》中的“觥”字在古代寫作“觶”,筆畫一樣為7畫,隻是字形略有差異。而“品”字則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形态,與現代寫法相同。
1. 在古代,皇帝經常舉辦盛大的酒宴以觀察和糾正官員們的言行舉止,這就是《觞政》的一種形式。
2. 這次黨的會議被形容為一個重要的《觞政》活動,通過宴請各方代表,達到政策溝通和協商的目的。
盛觞、酒杯、政治活動、酒宴、政治會議
宴請、座談、酒宴政治、飲酒會、品評、會飲
禁酒、政治禁宴、莊重、清苦、素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