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灯的意思、水灯的详细解释
水灯的解释
(1).漂浮于水面的灯。旧时用以娱乐或祭神。 宋 周密 《武林旧事·中秋》:“此夕 浙江 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
(2).指旧俗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施放的河灯。 清 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风俗》:“晦日谓是 地藏 佛诞,供香烛於地, 积水潭 、 泡子湖 各有水灯。”
词语分解
- 水的解释 水 ǐ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水稻。水滴石穿。水泄不通。 河流:汉水。湘水。 江河湖海的通称。水库。水利。水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水可载舟。跋山涉水。依山傍水。 液汁:水笔。墨
- 灯的解释 灯 (燈) ē 照明的器具:电灯。路灯。灯火(泛指亮的灯)。灯语(通讯方法之一)。灯标。 其它用途的发光、发热装置:红绿灯。指示灯。酒精灯。 装饰张挂的彩灯:灯节。灯市。河灯。冰灯。 笔画数:; 部
专业解析
水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及文化习俗两个层面理解:
-
字面释义:
- 水 (shuǐ): 指江河湖海等水域。
- 灯 (dēng): 指照明或装饰用的发光器具。
- 基本组合义: 指放置或漂浮在水面上的灯。这是一种特殊的灯具形式,其设计或使用场景与水环境密切相关。
-
文化习俗释义(核心含义):
- 水灯特指在特定传统节日(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盂兰盆节,以及一些地区如泰国的水灯节)中,人们制作并放入河流、湖泊或海洋中,任其随水漂流的灯盏。这些灯通常由易于漂浮且不易污染环境的材料制成(如纸、竹木、芭蕉叶、泡沫等),内部放置蜡烛或小油灯作为光源。
- 象征意义: 水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 祭祀与追思: 在中元节等场合,放水灯主要用于祭祀祖先、超度亡魂,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祈福,希望灯光能照亮亡魂的归途或指引其通往极乐世界。来源:《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岁时节日卷》(王文章 主编)、《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中华书局)。
- 祈福与祝愿: 在庆祝性或祈福性的节日(如泰国水灯节),放水灯则象征着送走厄运、烦恼,祈求幸福、安康、爱情美满、风调雨顺等美好愿望。人们相信水灯承载着心愿随水流向远方,能带来好运。来源:《东南亚文化概论》(梁志明 等编著)、《世界风俗趣谈》(商务印书馆)。
- 娱乐与审美: 水灯本身也是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其造型各异(如莲花、船形等),点亮后漂浮于水面,形成璀璨宁静的景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来源:《民间美术概论》(王树村 著)。
在汉语词典视角下,“水灯”不仅指代一种漂浮于水面的灯具,更是一个凝结了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它主要指在传统节日(尤其是中元节及相关习俗)中用于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祈福消灾而放入水中的灯盏,是表达哀思、寄托希望的重要文化载体和民俗活动形式。其核心意义在于其仪式性、象征性和文化传承性。
网络扩展解释
“水灯”是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含义及文化背景:
一、基本定义
-
字面含义
指漂浮于水面的灯盏,通常由竹条、纸或浮标制成,常带有蜡烛或光源,用于娱乐、祭祀或宗教活动。例如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中秋时浙江放数十万盏羊皮小水灯,覆盖水面如繁星。
-
特定节俗
特指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鬼节)施放的“河灯”,用于超度亡灵、祭祀鬼神。清代文献提到积水潭等地中元节放水灯的习俗。
二、历史与文化意义
-
起源与演变
- 起源于明代,佛教“孟兰盆会”与水灯结合,赋予其宗教内涵。僧人在西湖等地放灯,称为“照冥”,寓意照亮冥界。
- 宋代已出现娱乐性水灯,清代发展为民间广泛流传的节俗活动。
-
象征意义
部分语境中,水灯被引申为“形式华丽但缺乏实质内容的事物”,强调表象与内在的反差。
三、文学与艺术表现
唐代诗人谢宗可的《水灯》描绘了水灯的唯美意境:“万点芙蓉开碧沼,一天星斗落冰盘”,展现其作为诗歌意象的浪漫色彩。
四、现代应用
在泰国清迈等地,传统“水灯节”(Loy Krathong)仍保留放水灯祈福的习俗,成为重要旅游文化景观。
扩展建议:若需了解具体制作方法或不同地区的水灯差异,可参考民俗类文献或地方志。
别人正在浏览...
哀风拜把兄弟百计千方禀化不死草拆袜线赤立重文愁发抽心楚舞带砺达摩禅黨八股当月等得蒽醌染料方伯连帅孚佑官牛贯盈恶稔诡僻画堂惠勒-费曼理论伙子嘉豢简注警发谨状基源拘拿儁乂阃寄磊浪泐失凉床两愿理法凌杂黎丘丈人末大不掉纳命涅幰判袂毗耶颇眩伽契合全员森朗晒腹赡生受纳私淑艾送馈陶管铁画银钩望夫山忘蹄悟空诬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