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漂浮于水面的灯。旧时用以娱乐或祭神。 宋 周密 《武林旧事·中秋》:“此夕 浙江 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
(2).指旧俗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施放的河灯。 清 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风俗》:“晦日谓是 地藏 佛诞,供香烛於地, 积水潭 、 泡子湖 各有水灯。”
“水灯”是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含义及文化背景:
字面含义
指漂浮于水面的灯盏,通常由竹条、纸或浮标制成,常带有蜡烛或光源,用于娱乐、祭祀或宗教活动。例如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中秋时浙江放数十万盏羊皮小水灯,覆盖水面如繁星。
特定节俗
特指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鬼节)施放的“河灯”,用于超度亡灵、祭祀鬼神。清代文献提到积水潭等地中元节放水灯的习俗。
起源与演变
象征意义
部分语境中,水灯被引申为“形式华丽但缺乏实质内容的事物”,强调表象与内在的反差。
唐代诗人谢宗可的《水灯》描绘了水灯的唯美意境:“万点芙蓉开碧沼,一天星斗落冰盘”,展现其作为诗歌意象的浪漫色彩。
在泰国清迈等地,传统“水灯节”(Loy Krathong)仍保留放水灯祈福的习俗,成为重要旅游文化景观。
扩展建议:若需了解具体制作方法或不同地区的水灯差异,可参考民俗类文献或地方志。
水灯是一种传统的灯具,用于在水面上放置并点燃,形成美丽的灯光景观。水灯可以通过船只搬运到需要的地点,并点燃中心的蜡烛或火把。它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上都有所应用。
根据字形分析,水灯的构造可以拆分为“氵”和“登”两个部分。其中,“氵”为水的象形字,表示与水相关的事物;“登”为人物登山的意思,表示在水面上放置。因此,“水灯”的字形结构与它的实际含义相符合。
水灯的字形笔画总共有10画,其中“氵”的部首为3画,而“登”的部首为7画。
水灯一词起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记录为明代。在繁体字中,水灯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据记录,古代写法中,水灯的“灯”字在旧时被写作“釀”,但现代已较少使用这种写法。
1. 在端午节,我们会放水灯,给水中的亡灵祭奠。
2. 夜晚的湖面上,点缀着无数盏水灯,美不胜收。
组词:河灯、河中水灯、水中灯笼、蜡烛灯
近义词:水上灯笼、水浮灯、水中照明灯
反义词:陆地灯光、空中灯饰、山顶灯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