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曲牌名。見 明 邵璨 《香囊記·投宿》、 明 周履靖 《錦箋記·友聚》等。
(2).山歌的一種。 陳靖 黎白 《深山苗歌》:“‘排歌,好難對喲!’ 何強 笑着回答。”原注:“﹝排歌﹞第一句詞兒要一樣,别的三句可以跟當時情景變化,先唱的人的第一句老不變,跟唱的人就一直跟下去,跟不上算輸。”
排歌是中國古代戲曲與民間表演藝術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指按固定順序或套路演唱的系列歌曲,常用于叙事或群體表演。其核心特征在于“排”字,強調歌曲的編排性、連貫性與集體性。以下從詞義、藝術特征及曆史背景三方面詳述:
“排”的含義
“排”在此指“排列、編排”,源于古代樂舞的隊列形式(如“排舞”)。在戲曲中,“排歌”特指将多首曲子按情節或曲牌規律串聯演唱,形成完整的叙事單元。
來源:《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第312頁。
“歌”的定位
區别于獨立散曲,“排歌”需依附于特定表演框架(如元雜劇的“套曲”),歌詞内容多呼應劇情發展,兼具抒情與叙事功能。
來源:《元曲鑒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88年)第89頁。
結構程式化
常見于元明雜劇的折子戲,如《西廂記》中“排歌”體唱段,以固定曲牌組合(如【排歌】+【寄生草】)推進劇情。
來源:《全元戲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3卷附錄《曲牌考釋》。
表演集體性
部分地方戲(如福建莆仙戲)保留“排場歌”形式,由多人分角色輪唱,強化舞台感染力。
來源:《莆仙戲傳統叢書·音樂分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7頁。
綜合來源:《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楊蔭浏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第647頁;《宋金雜劇考》(胡忌著,中華書局,2008年)第204頁。
部分學者認為“排歌”是獨立曲牌(見《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但主流觀點堅持其為表演形式(如錢南揚《戲文概論》)。當代研究更側重其跨劇種流變,如昆曲“排歌”與高腔“滾調”的關聯性。
來源:《南戲與傳奇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76頁。
“排歌”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整理後的解釋:
成語含義
指按照一定次序排列歌曲,引申為事物有序排列的狀态。常用于形容音樂編排或組織活動的條理性,強調整齊劃一的特征。例如:“慶典節目經過精心排歌,流程井然有序。”
戲曲中的曲牌名
作為明代戲曲中的固定曲調名稱,見于邵璨《香囊記·投宿》、周履靖《錦箋記·友聚》等作品,屬于傳統戲曲音樂結構的組成部分。
山歌類型
特指一種對唱形式的民間山歌,常見于苗族文化。其規則為:首句歌詞固定不變,後續歌詞需即興創作并押韻,若對唱者無法接續則判負。例如《深山苗歌》中描述的排歌場景。
補充說明
陂埭彪口摽幟剗的昌姬暢舒禅家子伧父塵纓跢跦大倫東扯西拉兜兜褲兒二十四節氣法相沸耳奮武高遰藁書高湯個般關征桂影涸思乾慮鹘嘲椒阃介介經緯天下金毛鼠妓師峻密聯猭狸沙爐膛埋掩茅塞明鏡止水慕道畝畹抛物線被發入山平收潛伏期青田嬛綿權責曲盤染缋衫帽設纚手夾滔滔頹沱妄口拔舌無二諾烏韭詳革閑距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