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分封或臣属之国。《晏子春秋·问上八》:“彼 周 者, 殷 之树国也。”《晋书·刘颂传》:“且树国苟固,则所任之臣,得贤益理,次委中智,亦足以安。”
(2).谓建立藩国。《汉书·贾谊传》:“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今建立国泰大,其势固必相疑也。”
"树国"是古代汉语中的政治术语,指封建制度下君主分封诸侯建立邦国的行为。该词由"树"与"国"复合构成,"树"取建立、树立之义,"国"指诸侯封地,《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封建时代天子分封诸侯,使其建立邦国"(来源:《汉语大词典》第4卷,商务印书馆)。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层面:
一、权力象征体系 古代帝王通过"树国"确立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汉书·贾谊传》载"树国固必相疑之势",强调分封制下中央需保持对诸侯的威慑力。这种制度肇始于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来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通过血缘纽带构建政治共同体。
二、行政建制程序 具体实施包含三个步骤:首先由天子颁布册命文书,其次举行赐土授民仪式,最终完成宗庙社稷的立国典礼。《周礼·春官》记载"乃建王国焉",郑玄注"建,立也,立王国若今之封诸侯也"(来源:中华书局《周礼注疏》),完整呈现建制流程。
三、历史语义演变 秦汉以降,随着郡县制推行,"树国"渐转为抽象政治概念。王夫之《读通鉴论》提出"树国本以安天下",词义扩展至治国理政的根本方略(来源:中华书局《读通鉴论》卷三)。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作为独立词条使用,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树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古代分封或臣属之国
指通过分封制度建立的附属国或藩属国。例如《晏子春秋·问上八》提到“彼周者,殷之树国也”,说明周朝曾是殷商的分封属国。
建立藩国
强调“树”的动词性,即分封、建立藩国的行为。如《汉书·贾谊传》记载:“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颜师古注解为“建立国泰大,其势固必相疑也”。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言语境,例如:
现代汉语中,“树国”偶尔用于人名,取“树立国家抱负”的寓意(参考),但作为独立词汇已较少使用。
百巧成穷背城边粮裱挂标誉璧坐玑驰不光藏锋敛颖畅所欲言惩羹池酒林胾亶诚荡扬单外大忧定子放河灯飞浪粉刺奉禄扶牀覆醢拊心赶考钩膺镂钖海军陆战队胡扯淡诲迪家兵检定韭白九大郡厉空心汤圆鍊炭理亏聋哑症漏泽园目别汇分南宪旁眺拼字丕休乞寒胡僧伽彼上宾禅位絁缦世世守正不挠庶孚透现望臣忘象得意王鳣晚造倭子相处绡帕叶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