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栖苴的意思、栖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栖苴的解釋

挂在樹上的水草。《詩·大雅·召旻》:“如彼歲旱,草不潰茂,如彼栖苴。” 朱熹 集傳:“栖苴,水中浮草栖於木上者。”後用為窮困窘迫的典實。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詩:“不應虞竭澤,寧復嘆栖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栖苴(qī chā),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枯槁倒伏于水中的水草,後引申為衰敗、凋零之象,常被用于象征國家或政治的衰微。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意涵及典籍依據:


一、本義解析

“栖”意為停留、依附,“苴”指水草或浮草。“栖苴”合用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召旻》:

“如彼歲旱,草不潰茂,如彼栖苴。”

(鄭玄箋注:“枯草之浮在水者,謂之栖苴。”)

此處以旱年草木凋零、枯草漂浮于水面的景象,暗喻周王朝國勢衰頹、民生凋敝。其本義強調植物失去生機後的枯槁狀态,特指浮于水面的腐草。


二、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1. 政治衰微的隱喻

    《詩經》以降,“栖苴”成為經典的政治隱喻。漢代《毛詩正義》疏解:“苴,水中浮草,旱則栖于陸地,喻君臣失所也。”唐代孔穎達進一步闡釋:“草之生於水者曰苴,旱則水涸,草栖於陸,失其所居”,以此暗指君臣失位、朝綱紊亂。

  2. 自然與人文的雙重衰敗

    清代王夫之《詩經稗疏》指出:“栖苴者,草枯而倒伏也”,既描繪自然荒蕪,亦映射社會動蕩。此詞逐漸承載雙重衰敗意象——自然界的枯萎與政治體的崩壞。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枯草。特指倒伏水中的枯草。比喻衰敗之勢。”

    例證:引《召旻》“如彼栖苴”及朱熹《詩集傳》:“栖苴,水中浮草,枯而栖於水上也。”

  2. 《辭源》(修訂本)

    強調其古典語境:“苴,水中浮草。栖苴謂草枯而浮于水上。喻國家衰亂。”


四、文化内涵與引用

“栖苴”濃縮了中國傳統“以自然喻人事”的思維模式:


參考文獻

  1. 《毛詩正義》(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2. 王夫之《詩經稗疏》,收入《船山全書》,嶽麓書社。
  3.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卷,頁1021。
  4.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頁1286。

(注:古籍原文及注疏可查閱權威出版社影印本或點校本,如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系列;現代詞典釋義以紙質版或官方數據庫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栖苴”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1.基本釋義

2.引申含義

3.構詞解析

4.應用場景

“栖苴”從具象的自然現象出發,通過《詩經》的文學化表達,逐漸演化為象征性詞彙,承載了古代文人對于生存困境的隱喻。如需更深入探究,可查閱《詩經》原文及朱熹《詩集傳》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熬活拜命般匠别史兵律薄晚撥子才捷豺牙澄鏡創钜痛仍除豁點絳脣叮叮當當遁迯敢當高見遠識給犒閨範核輻射橫艾胡胡禍機見賞郊澤敬鬼神而遠之進叙舉措決心書刊補刻霧裁風侉大狂喊寬邃赉給厲武隆赫梅片沕穆默聽女冠情見乎詞驅踧柔豪勝否眚厲石研失養水火夫送抱推襟酸敗痰迷心竅壇山刻石痛哭往造婉然蔚成風氣下顧相好顯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