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在樹上的水草。《詩·大雅·召旻》:“如彼歲旱,草不潰茂,如彼栖苴。” 朱熹 集傳:“栖苴,水中浮草栖於木上者。”後用為窮困窘迫的典實。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詩:“不應虞竭澤,寧復嘆栖苴。”
“栖苴”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栖苴”從具象的自然現象出發,通過《詩經》的文學化表達,逐漸演化為象征性詞彙,承載了古代文人對于生存困境的隱喻。如需更深入探究,可查閱《詩經》原文及朱熹《詩集傳》的注解。
栖苴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意思是指鳥類停歇在樹枝上休息或栖息。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栖和苴,分别代表栖息和樹枝。拆分部首是木和艹,分别表示木頭和草。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栖苴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楚辭》中的《九辯》,其中描寫了鳥兒在林中栖息的景象,“ 雀 栖在竹叢苴”的意境。後來,栖苴逐漸成為描述鳥類栖息的常用詞語。
在繁體字中,栖苴的寫法為棲梓。其中,梓表示樹木,兩個字形結合起來更加形象地展示了栖息在樹枝上的鳥兒。
在古代漢字中,栖苴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多樣,我們無法具體斷定其古時候的寫法。
1. 春晨的陽光下,一群鳥兒栖苴在樹梢上,歡快地歌唱着。
2. 小鳥找到一個舒適的栖苴,安心地睡着了。
栖息、巢穴、栖地、栖身、栖居
栖息、栖身、栖居、停駐、停留
飛翔、離開、遷徙、飛走、起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