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茂林修竹”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晉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用于描繪幽雅秀麗的自然景色。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語最早見于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此句通過“崇山峻嶺”與“茂林修竹”的并列,展現了蘭亭周圍壯麗而清幽的山水竹林景觀。
成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既表現自然景色的優美,也暗含文人雅士的高潔情懷。例如:
後世文人亦沿用此意象,如:
“茂林修竹”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客觀描述,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對理想環境的審美追求,成為詩詞書畫中常見的意境符號。其核心在于通過簡練的詞彙組合,傳遞出深邃的山水之美與人文之思。
《茂林修竹》是一個成語,形容景物繁茂、生機盎然的景象,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物的才華出衆或者某個事物的數量衆多。
《茂林修竹》拆分為“艹”、“木”、“止”、“竹”,其中“艹”是部首,表示與植物有關,此外,整個詞語共有12個筆畫。
《茂林修竹》這個詞語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中:“杜少府,早晚聞此語。茂陵苑,來往八千歲。”韓愈用來贊美杜少府的才華出衆,引申出對茂盛繁榮樣貌的形象描繪。
《茂林修竹》的繁體字為「茂林修竹」。
在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但《茂林修竹》一詞的基本構造保持不變,隻是部分筆畫可能有所差異。
1. 這座花園裡,古樹參天、茂林修竹,景色十分宜人。
2. 她的才華出衆,可以說是茂林修竹般的人物。
茂密、叢林、蔥郁、繁榮、繁茂、繁盛等。
繁茂、蔥郁、繁盛、旺盛、茂盛。
貧瘠、荒涼、孤寂、凋零、蕭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