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匿。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錢蔔巫》:“宰得金,恐其漏匿,又追貯器,以金實之,滿焉,乃釋 商 。”
“漏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òu nì,其核心含義為隱匿,指隱藏、隱瞞事物或信息。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錢蔔巫》中曾用此詞:
“宰得金,恐其漏匿,又追貯器,以金實之,滿焉,乃釋商。”
此處描述官員查獲贓款後,擔心遺漏或藏匿,再次追查并填滿容器才釋放商人。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漏匿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表示逃走、逃亡或藏匿等含義。拆分部首是漏(lòu)和匿(nì),其中漏的部首是氵,匿的部首是亻。
漏匿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晉書·蘇超傳》。在古代,漏匿常常指的是人躲避追捕或逃離困境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漏匿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化。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漏的舊時寫法是“氵屚”,而匿的舊時寫法是“亻屮”。這些寫法與現代的簡化字有所不同。
以下是漏匿的一些常用例句:
他因為犯罪被通緝,正在努力漏匿。
他成功漏匿了幾個月,直到最後被抓捕。
以下是一些與漏匿相關的詞語:
通過以上内容,我們對于漏匿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了初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