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屍疰 ”。《梁書·孝行傳·韓懷明》:“年十歲,母患屍疰,每發輒危殆。”
亦作“ 屍注 ”。中醫病名。痨瘵病。即肺結核。病程緩慢且相互傳染。《南史·徐嗣伯傳》:“常有嫗人患滞冷,積年不差。 嗣伯 為之診曰:‘此屍注也。’”《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灸中惡穴歌》:“屍疰客忤中惡病,乳後三寸量準行。”
“屍疰”一詞的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分析,主要分為中醫學和文學/民俗兩種含義:
中醫學定義
在中醫文獻中,“屍疰”指一種具有傳染性的慢性疾病,即現代醫學中的肺結核(古稱痨瘵病)。其特點為病程緩慢、症狀複雜,常表現為長期低熱、消瘦、咳嗽等,且可通過接觸傳播。
例如《梁書·孝行傳》記載“母患屍疰,每發辄危殆”,說明該病在古代的緻命性。中醫認為其屬于“五屍”之一,可能伴隨邪氣緻病,甚至導緻家族内傳播。
文學/民俗引申義
在部分辭典中,“屍疰”被解釋為人死後靈魂遊離的狀态,比喻生前無依無靠或死後靈魂無法安息。這類用法多見于古代文學作品,帶有一定迷信色彩。
注意:兩種解釋的差異源于語境不同,現代使用多指中醫範疇的結核病,而文學引申義已較少見。若需進一步區分,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背景分析。
屍疰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屍"和"疰"兩個字組成。"屍"是表示屍體的意思,"疰"是指病痛或疾病的樣子。因此,"屍疰"的意思是屍體病痛或疾病的狀态。這個詞在文學作品中常常用來描述人們面對死亡和病痛時的悲傷與憂痛。
在這個詞中,"屍"字的部首是"屍","疰"字的部首是"疒"。根據部首"屍"和"疒"的順序,可以得知"屍疰"的讀音是shī zhuān。這個詞的拆分筆畫數為7畫,其中"屍"字是3畫,"疰"字是4畫。
"屍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人間世》一章中。在這一章節中,莊子運用"屍疰"來表達人們在面對死亡和病痛時的内心體驗。繁體字"屍疰"的寫法與簡體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屍疰"的寫法沒有明顯的變化。在古代書法中,由于不同的書法家有不同的風格,"屍疰"這個詞的字形可能會略有變化,但總體上還是保持了基本的結構和意思。
1. 他的屍疰之痛,讓所有人感到心酸和無奈。
2. 在戰争中,士兵們承受着屍疰般的痛苦和折磨。
屍體、病痛、疾病
近義詞:病症、疾苦、憂痛
反義詞:健康、歡樂、快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