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屍疰 ”。《梁書·孝行傳·韓懷明》:“年十歲,母患屍疰,每發輒危殆。”
亦作“ 屍注 ”。中醫病名。痨瘵病。即肺結核。病程緩慢且相互傳染。《南史·徐嗣伯傳》:“常有嫗人患滞冷,積年不差。 嗣伯 為之診曰:‘此屍注也。’”《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灸中惡穴歌》:“屍疰客忤中惡病,乳後三寸量準行。”
屍疰,又稱“屍注”,是中國古代醫學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名稱,屬于中醫“傳屍勞”或“勞瘵”(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結核病範疇)的别稱。其核心含義指一種具有傳染性、遷延不愈、能導緻死亡的虛弱性疾病,古人認為其病源與接觸死者穢氣或遺傳有關。
以下從漢語詞典及中醫典籍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詞義與定義: “屍”指屍體,“疰”有灌注、注入之意,引申為傳染、注入病邪。“屍疰”合稱,意指此病如同屍體的病邪(穢氣、毒氣)傳染或注入活人體内所緻。它特指一種慢性、消耗性、傳染性的疾病,症狀複雜多變,最終使人極度消瘦虛弱而亡。《諸病源候論·屍注候》雲:“屍注病者……死後複易傍人,乃至滅門。” 明确指出了其傳染性和危害性。
病因病機(中醫理論解釋): 傳統中醫認為,“屍疰”的病因是“屍氣”或“屍蟲”傳染。這種“屍氣”被認為源于病死之人,尤其是因“傳屍”病而亡者的穢惡之氣。健康人若接觸死者遺體、沾染其衣物、或與患者密切生活,此“屍氣”或“屍蟲”便會乘虛而入,侵入人體髒腑(尤其是肺、腎),耗傷氣血津液,導緻發病。如《肘後備急方》有治“屍疰鬼疰”方,反映了古人對這類不明原因傳染病的認知。
主要症狀: 古代醫籍描述“屍疰”症狀多樣且嚴重,主要包括:
曆史背景與現代認識: “屍疰”是古人對具有傳染性、慢性消耗性疾病(特别是肺結核)的一種稱謂。在醫療條件有限的古代,這類疾病死亡率高,且常呈現家族聚集性(古人理解為“滅門”或“複連”),故被蒙上神秘色彩,歸因于“屍氣”、“鬼邪”。隨着醫學發展,特别是微生物學的進步,現代醫學已明确肺結核主要由結核分枝杆菌引起,其傳播途徑、病理機制和治療方法均已闡明,“屍疰”作為病名已不再使用,但其描述的症狀和傳染特點與肺結核高度吻合。研究古代文獻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有助于理解古人對傳染病的認識和防治經驗。
權威引用來源說明:
“屍疰”一詞的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分析,主要分為中醫學和文學/民俗兩種含義:
中醫學定義
在中醫文獻中,“屍疰”指一種具有傳染性的慢性疾病,即現代醫學中的肺結核(古稱痨瘵病)。其特點為病程緩慢、症狀複雜,常表現為長期低熱、消瘦、咳嗽等,且可通過接觸傳播。
例如《梁書·孝行傳》記載“母患屍疰,每發辄危殆”,說明該病在古代的緻命性。中醫認為其屬于“五屍”之一,可能伴隨邪氣緻病,甚至導緻家族内傳播。
文學/民俗引申義
在部分辭典中,“屍疰”被解釋為人死後靈魂遊離的狀态,比喻生前無依無靠或死後靈魂無法安息。這類用法多見于古代文學作品,帶有一定迷信色彩。
注意:兩種解釋的差異源于語境不同,現代使用多指中醫範疇的結核病,而文學引申義已較少見。若需進一步區分,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背景分析。
背水陣炳耀播化誠潔車衣愁眉苦臉登蟾宮帝裡丁屬帝廷窦家妻風涼戈革恭維怪裡怪氣犷敵桂煙害殺紅藕喉啭華冠麗服繳憑極處金石契金薤盡心知性僦運劇吏居起虧産喟然浪漚隸法莫愁牛骍毆捶蚍蜉撼大樹棋局驅攘取攝人色賽神三小鳳凰賞地扇枕溫席蛇迹省會生祿食匕數位素對洮沬特命謄寫印刷特奏威恩窩圓五尺烏紗笑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