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台戏的意思、草台戏的详细解释
草台戏的解释
[performance on the ****** stage in rural areas] 在农村简易舞台上演的戏
详细解释
指草台班子演的戏。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郡城花部,皆係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至城外 邵伯宜陵 、 马家桥 、 僧道桥 、 月来集 、 陈家集 人,自集成班,戏文亦间用‘元人百种’,而音节、服饰极俚,谓之草臺戏。” 茅盾 《送考》:“这里又有一排临时摊贩,卖西瓜的,五香豆腐干的,冰淇淋、冰冻酸梅汤的,宛然像乡下草台戏前赶生意的摊贩。” 徐迟 《牡丹》一:“在 江 南,要是不能在大城市里登台,你只能搭班子唱草台戏。”
词语分解
- 草的解释 草 ǎ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
网络扩展解释
草台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形式,主要在农村或临时场地演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特色。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草台戏指在农村简易舞台上表演的戏剧,通常由流动戏班(草台班子)演出,舞台多临时搭建于草地、禾场或村头。名称来源于早期用竹木、稻草等材料搭建的简易戏台(如“四根杆子一栽,绑杨树枝作装饰”)。
2.历史起源
- 社祭传统: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与农业社会的“社祭”密切相关。人们通过分食“福肉”、饮“福酒”等方式酬谢土谷之神,逐渐发展为带有祈福性质的戏剧表演。
- 宋代发展:据道州地方记载,宋代已有用竹篾、稻草等制作戏台的技艺,结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地方戏种。
- 明清兴盛:清代至民国时期在乡村广泛流行,成为农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3.表演特点
- 形式灵活:戏班流动性强,舞台因地制宜,常借队屋、祠堂等场地,甚至直接在田间地头演出。
- 内容通俗:以喜剧、滑稽戏为主,贴近农村生活,多描绘爱情、婚姻、劳动等场景,语言幽默风趣。
- 仪式习俗:演出前有“跳加官”等祈福环节,融合祭祀与娱乐功能。
4.文化意义
- 民俗载体:承载了农耕社会的信仰和习俗,如荆楚地区的年节庆典、大户人家的喜事演出等。
- 艺术融合:结合地方音乐、方言、手工技艺(如扎纸马、竹编),体现民间智慧。
- 现代演变:如今“草台班子”一词常被借用,形容临时组建、设备简陋的团队,侧面反映其历史影响。
5.相关文献
清代《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草台戏班的表演形式,称其“音节、服饰极俚”,印证了其粗犷接地气的特点。
总结来看,草台戏不仅是传统戏曲的分支,更是中国农耕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活态呈现。如需更完整的文献或地域案例,可参考《扬州画舫录》或地方志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草台戏,这个词指的是一种古代的中国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下面是关于这个词的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草台戏的拆分部首为草(艹),台的拆分则为土和口。总共有12个笔画。
来源:草台戏最早起源于南方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它的名字来源于其演出的场地,即搭建在草台上的戏台。
繁体:草台戏的繁体字为「草臺戲」。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写作「草台戏」。
例句:我喜欢看草台戏,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传统艺术形式。
组词:草台戏并不能够单独组成其他词汇。
近义词:古曲戏、侯门春、京剧等都可以视作与草台戏相近的传统曲艺形式。
反义词:现代话剧、电影以及流行音乐都可以被视作与草台戏相反的艺术形式。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