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充調的意思、充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充調的解釋

指交納貢錢。《三國志·魏志·公孫瓒傳》“乃以 劉虞 為幽州牧”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王沉 《魏書》:“貧而清慎者,無以充調,或至自6*殺。 靈帝 以 虞 清貧,特不使出錢。”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充調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充調”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的複合詞,需結合古代社會制度理解其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及《辭源》記載,該詞主要有以下兩層釋義:

一、指古代賦稅制度中的實物繳納 “充調”原指百姓以實物形式繳納賦稅,常見于魏晉至唐代文獻。其中“充”表示充抵、充當,“調”特指按戶征收的絹帛等紡織品。《南齊書·武帝紀》載:“凡下貧之家,可蠲三調二年,京師二縣尤窮者,悉皆蠲除”,此處“三調”即包含充調制度。此制度與“租庸調”體系密切相關,屬于早期國家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引申為人員或物資的征調充任 在唐宋文獻中,“充調”衍生出人員調配的含義。如《舊唐書·職官志》提到:“凡諸衛卒府兵充調,皆于戶部具數”,指通過戶籍系統征調兵役或勞役人員。此時詞義側重強制性的征發與補充,體現了古代社會力役制度的特征。

需注意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已無實際使用場景。研究時可參考中華書局《通典·食貨典》、上海古籍出版社《魏晉南北朝財政史》等權威著作中關于賦役制度的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充調”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含義指古代交納貢錢或賦稅的行為,常見于漢魏時期的文獻記錄。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詞義核心
    指民衆向官府繳納貢錢或賦稅,常見于漢魏時期。例如《三國志·魏志·公孫瓒傳》裴松之注引《魏書》提到:“貧而清慎者,無以充調,或至自殺”,表明當時貧困但清廉的人因無力繳納貢錢而陷入困境。

  2. 詞源背景

    • “充”:有“滿、足”之意,引申為“繳納”;
    • “調”:指賦稅或征調。
      合稱“充調”即指完成賦稅繳納的義務。

延伸辨析

示例用法

《三國志》注引《魏書》載:“靈帝以虞清貧,特不使出錢”,直接反映了“充調”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應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及相關史籍原文,或訪問查字典等來源(詳見-6)。

别人正在浏覽...

悲篥冰舞賓佐茀星曹公钗魚攙扶創稾從來黨課大手大腳大長秋逗情頓勿煩蕪焚蕩撫輯富營養化毂兵跪履還付海垠焊點橫管泾渭枯聲倫次毛房茅廬秘閣續帖明中牧苑鬧酒泥淤盤糾普洽奇胲勤饬親當矢石瓊絲鶈莺柔娥三鼎山霭神弦折衷適時手畢疏附水秀才四險騰懽跳竈王亭彩通範土宇晚寤武鬥隙末薪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