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條绶帶。 唐 代五品以上官員朝服所佩。 唐 皇甫曾 《國子柳博士兼領太常博士辄申賀贈》詩:“朝衣辨色處,雙綬更宜看。” 唐 李賀 《感諷》詩:“我待紆雙綬,遺我星星髮。” 唐 劉禹錫 《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步嫌雙綬重,夢入九城偏。”參閱《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
“雙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曆史文化和官職象征的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構成
“雙绶”由“雙”(兩條)和“绶”(絲質帶子)組成,字面意為兩條绶帶。绶帶是古代官員系在腰間或佩戴于朝服上的裝飾物,通常與官印相連,顔色和數量代表不同官職等級。
曆史背景
唐代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的朝服需佩戴雙绶,作為身份地位的标志(《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例如唐代詩人皇甫曾寫道:“朝衣辨色處,雙綬更宜看”。
官職晉升的象征
因雙绶是高級官員的專屬配飾,成語“雙绶”被引申為官職高升的比喻。例如李賀在《感諷》中感歎:“我待纡雙綬,遺我星星髮”,表達對仕途的渴望。
文學意象
古代詩詞中常用“雙绶”暗喻功名或官場境遇,如劉禹錫的“步嫌雙綬重,夢入九城偏”,通過雙绶的“重”與“輕”表達對官場生活的複雜情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官制或相關詩詞引用,可參考《舊唐書·輿服志》等文獻。
《雙绶》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雙方的婚姻關系。常用來形容夫妻恩愛、關系和諧。
《雙绶》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虍"、"纟",總共有7畫。
《雙绶》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以鄉其親,睦于兄弟,敬于叔伯,始可稱孝矣。以養其親,睦于兄弟,敬于叔伯,而民興孝之美,繼之以弟。”這句話中的“以鄉其親,古者人稱之為雙绶。”含義是指對待親屬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這樣才能算是真正孝順。
《雙绶》的繁體字為「雙綬」。
古時候人們将《雙绶》寫作「雙綬」,也用「雙」代指雙數,「綬」則代表君子佩帶在衣襟上的絲縧。
他們夫妻之間的關系非常和諧,真可謂是一對雙绶。
他們結婚多年,雙绶如初,依然相敬如賓。
組詞:結绶、旦绶、自绶、绶缺。
近義詞:巧奪天工、恩愛夫妻、鸾翔鳳翥。
反義詞:不和睦、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