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條绶帶。 唐 代五品以上官員朝服所佩。 唐 皇甫曾 《國子柳博士兼領太常博士辄申賀贈》詩:“朝衣辨色處,雙綬更宜看。” 唐 李賀 《感諷》詩:“我待紆雙綬,遺我星星髮。” 唐 劉禹錫 《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步嫌雙綬重,夢入九城偏。”參閱《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
雙绶是古代中國服飾制度中的重要配飾,特指官員同時佩戴的兩條不同顔色或紋飾的絲帶,系于腰間或懸挂印玺,用以區分等級、彰顯身份。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組合形式
雙绶由兩條不同色彩的絲帶組成,通常與官印配套使用。《漢語大詞典》載:“雙绶,兩條绶帶。古代官員系印的絲帶。” 如唐代制度中,一品官員佩紫绶加綠绶,二品以下遞減,通過顔色組合标識品級高低。
佩戴方式
雙绶垂于腰間,末端系結官印。《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指出:“雙绶懸垂于革帶兩側,長度及膝,印鈕穿绶而過。” 其材質多為蠶絲織造,飾以織錦或刺繡紋樣。
等級标識功能
不同官職對應特定绶色組合。據《三禮辭典》考證:“漢代諸侯王佩四彩綠绶,九卿佩紫白雙绶,形成‘印绶制度’的核心符號。” 雙绶成為權力可視化的載體。
禮儀場合規範
在朝會、祭祀等重大儀式中,雙绶的佩戴有嚴格規定。《辭源》釋:“绶者,受也,所以承受印環也。雙绶之制始于秦漢,盛于隋唐。” 其形制演變反映古代禮法制度的精細化。
雙绶作為中國古代輿服制度的核心元素,既是區分官僚等級的實用标識,也是“禮治”思想的物質體現。其色彩、材質與佩戴規範的演變,映射出古代社會結構與禮儀文化的深層邏輯。
參考資料
“雙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曆史文化和官職象征的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構成
“雙绶”由“雙”(兩條)和“绶”(絲質帶子)組成,字面意為兩條绶帶。绶帶是古代官員系在腰間或佩戴于朝服上的裝飾物,通常與官印相連,顔色和數量代表不同官職等級。
曆史背景
唐代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的朝服需佩戴雙绶,作為身份地位的标志(《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例如唐代詩人皇甫曾寫道:“朝衣辨色處,雙綬更宜看”。
官職晉升的象征
因雙绶是高級官員的專屬配飾,成語“雙绶”被引申為官職高升的比喻。例如李賀在《感諷》中感歎:“我待纡雙綬,遺我星星髮”,表達對仕途的渴望。
文學意象
古代詩詞中常用“雙绶”暗喻功名或官場境遇,如劉禹錫的“步嫌雙綬重,夢入九城偏”,通過雙绶的“重”與“輕”表達對官場生活的複雜情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官制或相關詩詞引用,可參考《舊唐書·輿服志》等文獻。
阿育塔扮戲子綳吊考訊蛂蟥避暑飲畢業生不經之談螬行超逴潮滿稱王稱霸醇疵出鐩搭縫攩衆打仗惡衣薄食棼集分訴歌呗公門觀目顧正紅檢封家俗皆除潔整徑截酒食徵逐闊塹攔遮雷室流戶搒捶貧栖辟喻牽援樵室妾禦清平世界青邱奇逸全國鵲尾爐惹目上京珊瑚礁時龍樞括殊麗蜀轸素守蘇鐘泰祖聽聽陀羅陀滿僞蔽武童獻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