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直接攔取。 唐 李華 《吊古戰場文》:“徑截輜重,橫攻士卒。”
(2).猶便捷。 明 張居正 《議處就教舉人疏》:“以後年分俱照例施行,如此,則舉人不敢僥倖於徑截之途,而國學由此充實。”
“徑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ìng jié,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直接攔取
指不經過迂回或掩飾,直接奪取或攔截。例如唐代李華在《吊古戰場文》中描述戰場情景時寫道:“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這種用法強調行動的直接性和果斷性。
便捷、簡捷
明代張居正曾用該詞形容處事方式的簡練高效,如《議處就教舉人疏》中提到“舉人不敢僥倖於徑截之途”()。此處“徑截”意為路徑或方法的便利性。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曆史演變,可查閱《吊古戰場文》等文獻來源(、)。
《徑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事物的軌迹被截斷、中斷。也可以指被迫中斷或停止某種行動或發展。
《徑截》的拆分部首是“辵”和“戈”,部首“辵”表示“走”,部首“戈”表示“兵器”。
《徑截》的總筆畫數是16畫。其中,部首“辵”有5畫,部首“戈”有4畫,其他部分有7畫。
《徑截》是由簡化漢字演變而來的,繁體字為“徑截”。
在古時候,漢字“徑截”分别寫作“逕截”或“逕斤”。它們的字形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由于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現,我們的計劃被迫中斷。
2. 曆史的徑截常常是人們成就大事的轉折點。
1. 中徑:指事物中間的軌迹或路徑。
2. 軌徑:指事物運動或發展的路徑。
3. 截斷:指将事物的軌迹、路徑或行動中途截斷。
近義詞有:中斷、阻斷、終止、停止。
反義詞有:通暢、連貫、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