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双绶的意思、双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双绶的解释

两条绶带。 唐 代五品以上官员朝服所佩。 唐 皇甫曾 《国子柳博士兼领太常博士辄申贺赠》诗:“朝衣辨色处,双綬更宜看。” 唐 李贺 《感讽》诗:“我待紆双綬,遗我星星髮。” 唐 刘禹锡 《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步嫌双綬重,梦入九城偏。”参阅《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双绶是古代中国服饰制度中的重要配饰,特指官员同时佩戴的两条不同颜色或纹饰的丝带,系于腰间或悬挂印玺,用以区分等级、彰显身份。其具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基本形制与功能

  1. 组合形式

    双绶由两条不同色彩的丝带组成,通常与官印配套使用。《汉语大词典》载:“双绶,两条绶带。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 如唐代制度中,一品官员佩紫绶加绿绶,二品以下递减,通过颜色组合标识品级高低。

  2. 佩戴方式

    双绶垂于腰间,末端系结官印。《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指出:“双绶悬垂于革带两侧,长度及膝,印钮穿绶而过。” 其材质多为蚕丝织造,饰以织锦或刺绣纹样。

二、礼制象征与文化内涵

  1. 等级标识功能

    不同官职对应特定绶色组合。据《三礼辞典》考证:“汉代诸侯王佩四彩绿绶,九卿佩紫白双绶,形成‘印绶制度’的核心符号。” 双绶成为权力可视化的载体。

  2. 礼仪场合规范

    在朝会、祭祀等重大仪式中,双绶的佩戴有严格规定。《辞源》释:“绶者,受也,所以承受印环也。双绶之制始于秦汉,盛于隋唐。” 其形制演变反映古代礼法制度的精细化。

三、历史演变

双绶作为中国古代舆服制度的核心元素,既是区分官僚等级的实用标识,也是“礼治”思想的物质体现。其色彩、材质与佩戴规范的演变,映射出古代社会结构与礼仪文化的深层逻辑。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P387
  2.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P215
  3. 《三礼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P102
  4. 《辞源》(修订本)第三册P231

网络扩展解释

“双绶”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历史文化和官职象征的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字面含义

  1. 基本构成
    “双绶”由“双”(两条)和“绶”(丝质带子)组成,字面意为两条绶带。绶带是古代官员系在腰间或佩戴于朝服上的装饰物,通常与官印相连,颜色和数量代表不同官职等级。

  2. 历史背景
    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需佩戴双绶,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例如唐代诗人皇甫曾写道:“朝衣辨色处,双綬更宜看”。


二、引申含义

  1. 官职晋升的象征
    因双绶是高级官员的专属配饰,成语“双绶”被引申为官职高升的比喻。例如李贺在《感讽》中感叹:“我待纡双綬,遗我星星髮”,表达对仕途的渴望。

  2. 文学意象
    古代诗词中常用“双绶”暗喻功名或官场境遇,如刘禹锡的“步嫌双綬重,梦入九城偏”,通过双绶的“重”与“轻”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复杂情感。


三、总结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官制或相关诗词引用,可参考《旧唐书·舆服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闭迹濒危物种碧氏不安分参政议政惩示痴箭吃紧大宠大喘气大芒落单线铁路倒屧大绥登庸地理先生动物心理学芳丛烦歊发石弗吊恭姜钩子故林晧天毫银好自为之横放结欢寄观荆鸠卷柜开尊辣丝丝芦丁面晤冥中暮砧齧齧膍胲乾车乾儿轻僞却敌楼如潮涌至善风山炭少吏深谷胜友如云鼠步庶兄弟四边蒐简素肌挺操退材无声诗校学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