缞服的意思、缞服的詳細解釋
缞服的解釋
喪服。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一》:“二十四日,宣遺詔,上縗服見百寮。”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 竇公 下階大呼:‘樹上人應是 陸贄 使來,能全老夫性命,能不厚報!’其人遂下,乃衣縗服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梅》:“ 王 夜守靈幃,聞室中隱隱啜泣,大駭,疑為鬼。喚諸婢妾啟鑰視之,則二八麗者,縗服在室。”
詞語分解
- 缞的解釋 缞 (縗) ī 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喪服。 缞 (縗) ī 編鹭羽為衣。 缞 (縗) ā 鹭首毛。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網絡擴展解釋
“缞服”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喪服,特指古代中國在喪禮中穿戴的服飾。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讀音:拼音為shuāi fú(注意“缞”不讀作常見音cuī,而是shuāi)。
- 詞義:指親人去世後,家屬或相關人士在守喪期間穿戴的特定服飾,象征哀悼與禮儀規範。
2.曆史與文獻依據
- 唐代韓愈的《順宗實錄一》記載:“上縗服見百寮”,描述了皇帝在喪期穿缞服接見百官的情景。
- 宋代王谠的《唐語林·補遺二》提到有人“衣縗服”以表哀悼,說明這一服飾在民間也有使用。
- 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小梅》中,人物“縗服在室”的描寫進一步印證了其作為喪服的用途。
3.文化背景
- 缞服屬于中國古代“五服制度”的一部分,不同親屬關系的喪服材質、穿戴時長等均有嚴格規定。例如,最重的喪服用粗麻制成,稱為“斬衰”(但“缞服”本身是泛稱,不特指某一等級)。
4.現代使用
- 現代漢語中,“缞服”一詞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當代更常用“喪服”“孝服”等表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服制度的分級或禮儀細節,可參考《儀禮·喪服》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缞服》的意思
《缞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裝束華麗、體面、莊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
《缞服》由左邊的“纟”(纟是纖維類字的意思)和右邊的“畐”(畐是衣服上襟的意思)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纟”和“畐”,總共有12畫。
來源
《缞服》是古代的一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衣服》中,用來形容朝廷官員的服裝要華麗、莊重。
繁體
《缞服》的繁體字是「縗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缞服》字寫作「縗服」或「縗」,「縗」是指一種絲織品,“”則是表示服裝的補充部件。
例句
1. 他穿着一身缞服,給人一種莊重而高貴的感覺。
2. 她從頭到腳都穿着華麗的缞服,引來了衆人的注目。
組詞
1. 缞絮:指用柔軟的絮狀材料裝飾衣物。
2. 缞縛:指用繩索等捆綁縛裹。
近義詞
華服、華麗、端莊。
反義詞
樸素、簡樸、樸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