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缞服的意思、缞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缞服的解释

丧服。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二十四日,宣遗詔,上縗服见百寮。”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竇公 下阶大呼:‘树上人应是 陆贄 使来,能全老夫性命,能不厚报!’其人遂下,乃衣縗服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 王 夜守灵幃,闻室中隐隐啜泣,大骇,疑为鬼。唤诸婢妾启钥视之,则二八丽者,縗服在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缞服(cuī fú),是中国古代丧礼中最为重要的服饰之一,特指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是传统“五服制度”中最重的一种丧服类型。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本义与形制特征

  1. 材质与工艺

    缞服用未经加工的粗生麻布(“斩衰”所用)或稍加锻冶的熟麻布(“齐衰”所用)缝制,布料粗糙不缉边,象征丧亲者内心的悲痛与不顾修饰的哀恸状态。其形制为上衣下裳,衣襟前缀有“衰”(cuī,即麻布条),后背缀“负版”,腰间束麻带,整体呈现质朴粗陋的外观特征。

  2. 等级区分

    根据与逝者亲疏关系,缞服分为“斩衰”(最重,服期三年)和“齐衰”(次重,服期一年至三月不等)。斩衰用最粗麻布,边缘不缝;齐衰用稍细麻布,边缘缝齐,体现礼制的精细分层。


二、礼仪功能与文化内涵

  1. 孝道象征

    缞服是“居丧尽哀”的核心载体。《仪礼·丧服》规定,子女为父母、妻为夫、臣为君皆服斩衰,通过粗服陋饰表达对尊长的至哀与孝道实践。

  2. 社会规范标识

    作为“五服制度”之首,缞服明确血缘亲疏与社会等级。着缞服者需遵守严格行为规范,如“居倚庐,寝苫枕块”,隔绝世俗享乐,彰显儒家“慎终追远”的伦理秩序。


三、历史演变与文献记载

  1. 经典文献依据

    《礼记·丧服小记》详载缞服形制与穿着场景,而《周礼·春官·司服》系统记载“五服”制度,奠定其礼法基础。郑玄注《仪礼》进一步阐释其象征意义:“衰之言摧也,明孝子有摧痛之伤”。

  2. 后世沿革

    自周代确立后,缞服制度贯穿封建社会,唐宋明清法典(如《大唐开元礼》《大明会典》)均承袭其制,成为传统丧仪的核心符号。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中逐渐简化,但其文化影响仍存于部分民俗。


四、学术定义与权威解释

《汉语大词典》释“缞”:

“古代丧服,用麻布制成,披于胸前。亦泛指丧服。”

《辞源》释“缞服”:

“即丧服。古丧服上衣叫衰,因称缞服。”


参考文献来源:

  1. 《仪礼·丧服》(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礼记·丧服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杨志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缞服”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丧服,特指古代中国在丧礼中穿戴的服饰。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2.历史与文献依据

3.文化背景

4.现代使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丧服制度的分级或礼仪细节,可参考《仪礼·丧服》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闇室不欺拌蒜办置藏锋敛颖操术坼裂撑门户赤候大别山脉地广人希东方作疯杈風局复书罦罬勾担豪夺訇咚环碧兼圻基本原则杰杰讦讪静谭瘠弃口无择言狂狂鍊意躐席离鸿灵谷理状掳掇赂遗埋冤马史靡旌闹哄哄鸟鸣涧牛种拍案而起旁求俊彦帡蒙啓陈青芊穷微骑竹马埽地上梁山铭勝邪神完气足设言射埻失第石河子市锁厅举人炭妇同学究出身乌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