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儉并勤于耕作。《晏子春秋·雜上四》:“舉儉力孝弟,罰偷窳,而惰民惡之。”
“儉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儉力”指節儉并勤于耕作,強調在生活上節約儉省,同時積極從事勞動生産()。該詞最早見于《晏子春秋·雜上四》:“舉儉力孝弟,罰偷窳,而惰民惡之”,意為推崇節儉勤勞、孝順友愛的人,懲罰懶惰者。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反映了農業社會對節儉與勤勞的重視。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書面化表達。例如清代俞鴻漸詩句:“勸進豈止沈家令,崇儉力反東昏侯”()。
類似概念可通過“勤儉”“克勤克儉”等現代詞彙表達,前者融合了“勤”與“儉”,後者出自《尚書》強調勤勉與節儉并存()。
儉力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儉和力兩個部分。
儉的部首是人,總共有7個筆畫;力的部首是力,總共有2個筆畫。
儉力的意思是指節約使用力氣、勤儉節約的精神。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一書中。
在繁體字中,儉力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儉力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但原始的意義并未改變。
1. 勤儉節約是美德的體現,我們要從小事做起,發揚儉力的精神。
2. 農村的老人們都有一種儉力精神,從不浪費糧食和資源。
節儉、儉樸、儉約、勤儉
節儉、節約、勤儉節約
浪費、奢侈、揮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