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at;knock]∶把東西抓在手裡磕打
把鞋上的泥土摔打摔打
(2) [temper oneself]∶比喻在艱苦環境中磨煉
他在農村摔打了幾年,現在成熟多了
(1).抓住東西往地上猛扔。 楊朔 《春子姑娘》:“我爹夜來領我一回家,直摔打碗筷,見了我就歎氣。”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十二段:“輕着點!這物件挺單薄的,哪架的住摔打!倘或碰壞了,一下子不能用,怎麼好呢?”
(2).掙紮,擺脫。《紅樓夢》第一一七回:“那 寳玉 雖是個男人,用力摔打,怎奈兩個人死命的抱住不放,也難脫身。”
(3).打擊。 柳青 《銅牆鐵壁》第一章:“不着意 ********* 沒值住幾回摔打,撲了回 綏德 縮下去,再沒聽說厲害。”
(4).磨煉;鍛煉。 峻青 《海嘯》第四章:“别看遇着這麼大的風暴,這麼多的難險,可是,咱這支糧船隊,卻不同于一般,它是能經得起摔打的。” 梁斌 《紅旗譜》三十:“你看 大貴 這身子骨,當了幾年兵,在操場上摔打得多麼結實。”
“摔打”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區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物理動作
指将物品抓在手中用力磕碰或撞擊,以去除附着物。例如:
“把鞋上的泥土摔打摔打”。
常見于日常清潔場景,如抖落衣物、工具上的灰塵。
比喻磨煉
用于形容人在艱苦環境中經受鍛煉,提升能力或意志。例如:
“他在農村摔打了幾年,現在成熟多了”。
文學作品中常以此義表現人物成長,如梁斌《紅旗譜》提到士兵在訓練中“摔打得更結實”。
情緒表達
形容生氣時粗魯的動作,如摔砸物品。例如:
“有話好說,何必摔打呢?”。
這類用法多出現在口語或文學對話中。
掙紮與擺脫
少數語境下指肢體掙紮,如《紅樓夢》中“用力摔打卻難脫身”。
“摔打”的核心含義是物理磕碰和環境磨煉,其他用法多為語境引申。需結合具體句子判斷其指向,如日常清潔、個人成長或情緒表達等場景。
摔打是一個常用的動詞詞組,用來描述強烈擊打或用力推拉等動作。它可以表示人與人之間或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摔打的偏旁部首是手,由于手部的複雜結構,無法精确地拆分出手的部分。根據筆畫的計算方法,摔打一詞共有9畫。
摔打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言》一書中。起初,摔是指重物壓在物體上,後來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摔打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摔打的寫法并非與現在完全相同。其常見的古代寫法為「摔搏」,搏指拳擊搏鬥的動作,與現代的意義相近。
1. 孩子不聽話,媽媽摔打了他的手。
2. 風雨中,他摔打着尋找失散的親人。
3. 摔打的聲音讓整個房間充滿了緊張氣氛。
摔打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多個常用詞彙:
1. 摔跤:摔打時身體失去平衡而跌倒。
2. 打擊:用手或物體猛力敲打或擊打。
3. 摔傷:因摔打而導緻身體部位受傷。
與摔打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推拉:用力推動或拉動。
2. 敲打:用手或物體輕重不同地敲打。
3. 毆打:用拳頭等強力攻擊。
與摔打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擁抱:用雙臂緊緊擁住。
2. 輕撫:用手輕輕地撫摸或拍打。
3. 收拾:整理、整頓所有物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