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若渴的意思、求賢若渴的詳細解釋
求賢若渴的解釋
見“ 求賢如渴 ”。
詞語分解
- 求賢的解釋 尋求賢能的人。《詩·周南·卷耳序》:“《卷耳》,後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 漢 劉向 《說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於擇士,務於求賢。” 唐太宗 《春日玄武門宴群臣》詩:
- 渴的解釋 渴 ě 口幹想喝水:口渴。解渴。 喻迫切地:渴望。渴盼。渴慕。渴求。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求賢若渴”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對人才的渴求極其迫切,如同口渴時急切想喝水一般。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1. 字面與引申義
- 字面拆解:“求”指尋求,“賢”指德才兼備之人,“若渴”比喻急迫感。整體強調對人才的渴望程度。
- 引申含義:多用于描述領導者或組織因重視發展而主動、積極地招攬人才,帶有褒揚色彩。
2.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後漢書·周舉傳》:“昔在前世,求賢如渴”,後演變為“求賢若渴”。
- 曆史典型例子: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體現這一精神。
3. 使用場景與例句
- 適用對象:企業招聘、政治用人、團隊建設等場景。
- 例句:
- “科技公司初創階段,創始人求賢若渴,頻繁參加高校宣講。”
- “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為強國紛紛展現求賢若渴的姿态。”
4. 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思賢如渴、愛才若命、千金市骨(側重招攬手段)
- 反義詞:嫉賢妒能、任人唯親、屍位素餐
5. 文化内涵
- 反映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賢人治國”的推崇,如《論語》中“舉賢才”思想。
- 現代引申:可關聯人才戰略對企業競争力的重要性,體現開放包容的用人觀。
注意事項:該成語專用于正面語境,若用于諷刺(如“他求賢若渴到不擇手段”),需通過上下文明确貶義,否則易造成誤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求賢若渴
求賢若渴是一個成語,表示渴望聘請有才能和智慧的人才。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一個組織或個人急需找到非常有才華和能力的人員。
拆分部首和筆畫:求(手,3畫)賢(貝,7畫)若(艹,8畫)渴(氵,9畫)
來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曰:‘貴人者,所共戴也。賢人者,所共求也。’”後來逐漸演化為今天的成語。
繁體:求賢若渴
古時候漢字寫法:求賢若渴
例句:公司經營不善,急需找到一位有經驗的CEO,所以他們求賢若渴地發布了招聘廣告。
組詞:求賢若渴地、求賢若渴者
近義詞:知人善任、辨才慶賢、聘賢使能
反義詞:固步自封、僵化陳規、不求進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