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文选·张衡<东京赋>》:“授鉞四七, 共工 是除。” 薛综 注引《六韬》:“凡国有难,君召将以授斧鉞。”《三国志·吴志·陆抗传》:“ 紂 作淫6*虐,而 周武 授鉞。” 唐 武元衡 《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诗:“授鉞虚三顾,持衡旷万机。” 明 刘基 《出塞》诗:“将军授鉞虎士怒, 蚩尤 亘天旗尾红。”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授钺汉语 快速查询。
“授钺”是中国古代军事仪式中的重要环节,指君主授予出征大将斧钺以象征兵权的转移。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授钺(shòu yuè)是君主在将领出征前授予其斧钺的行为,代表将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这一仪式体现了古代“兵权神授”的观念,强调君主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历史背景与象征意义
文献例证
功能扩展
除军事授权外,授钺还包含对将领的信任与责任赋予,如《孔丛子》所述,仪式中需明确将领的职责范围。
总结来看,“授钺”是古代军事与政治权力交接的具象化表达,融合了礼制、军事和法律的多重内涵。更多文献例证可参考《六韬》《三国志》等典籍。
授钺(shòu yuè)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手(扌)和月(月),整个字共有10个笔画。授钺是指传授王权和封号,并且进行官职任命的仪式。
授钺来源于古代封建社会的礼制,是古代国君任命臣子的一种仪式。在中国古代,授钺的仪式非常庄重隆重,象征着权力的转移和国家的治理。当一个人被授予钺,代表他被封为重要的职位,拥有行使国家权力的权限。
该词在繁体字中,其字形为「授鉞」,其中的「鉞」为古代兵器名,类似于斧头。繁体字中的授钺和简体字中的授钺是同一个词,只是字形有所不同。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汉字的笔画和构造更为繁复,布局也更加复杂。授钺这个词在古代写法中,部首手和月的形状变化较多,但整体结构大致相同。
例句:
1. 皇帝亲自授予大臣钺,标志着他的重要职位的晋升。
2. 老师举行了授钺仪式,任命学生为班长。
组词:授职、授勋、授予、授命。
近义词:封职、封爵、册封。
反义词:解职、解封、免职。
按抚慠佷八白室柏成子皋保本宝锷贝财辨察鄙蔽碧莹不看金面看佛面侧重钗头筹河处变怵殆纯挚酢菜当匈点鬼録匪色非笑浮菱干首甘心根牙拱动狗牙儿绦子呱嗒关穿餶哺晷影孤障寒飂韩掾画鹿轓慌里慌张狐假鸱张江妃佩绞具徼灵缭墙寝饿清倌人穷工极巧燃料油入账三尺喙三王墓圣猷説条念款台榭吞风饮雨托承外身亡主尾衔文旆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