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文选·张衡<东京赋>》:“授鉞四七, 共工 是除。” 薛综 注引《六韬》:“凡国有难,君召将以授斧鉞。”《三国志·吴志·陆抗传》:“ 紂 作淫6*虐,而 周武 授鉞。” 唐 武元衡 《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诗:“授鉞虚三顾,持衡旷万机。” 明 刘基 《出塞》诗:“将军授鉞虎士怒, 蚩尤 亘天旗尾红。”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授钺汉语 快速查询。
授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授权仪式,指帝王将象征兵权的钺授予将领,以示赋予其征伐之权。该词由“授”(授予)和“钺”(形似斧的礼兵器)构成,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礼记·王制》载“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表明钺是军事统帅权的标志。
汉代以后,授钺仪式被纳入国家典制。《三国志·蜀书》记载刘备“授诸葛亮以鈇钺,掌征伐”,说明此仪式在三国时期仍具权威性。唐代孔颖达疏解《尚书》时强调“钺以断割,示专杀戮”,揭示了钺在仪式中象征生杀予夺之权。
从文化内涵看,授钺不仅体现君主对将领的信任,更蕴含“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中央集权思想。宋代《武经总要》称此礼“所以一军心,明主威”,突显其巩固统治的政治功能。
文献参考
“授钺”是中国古代军事仪式中的重要环节,指君主授予出征大将斧钺以象征兵权的转移。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授钺(shòu yuè)是君主在将领出征前授予其斧钺的行为,代表将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这一仪式体现了古代“兵权神授”的观念,强调君主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历史背景与象征意义
文献例证
功能扩展
除军事授权外,授钺还包含对将领的信任与责任赋予,如《孔丛子》所述,仪式中需明确将领的职责范围。
总结来看,“授钺”是古代军事与政治权力交接的具象化表达,融合了礼制、军事和法律的多重内涵。更多文献例证可参考《六韬》《三国志》等典籍。
博措不得人心鸱头酒出葆大诛帝韶斗宫嘟呐恩格斯飞腾分剂躬耕乖牾过电还会禾王哗啦祸生肘腋阶道截面叽里旮旯儿迳复静躬经水籍戎己巳之变九衢尘军长旷费廊庙礼赞棆桷罗取面靥迷川摩托艇黏巴巴腻秽篇制偏嘴迁却谴祟诮诘乞浆得酒琴工欺人太甚齐限森林赏邑闪异少色沈潭视若无睹双百方针傥漭亭槛无尽灯五题乡野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