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産的礬石。《宋史·食貨志七》:“禁 河北 土礬非便。若即 河北 産礬地置場官買,增價出之,罷運 晉 礬,則官獲浄利,無運載之勞,民資地産,省犯法之弊。”
“土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土礬指當地産的礬石,即未經深加工或特定地域出産的天然礬石。礬石是一種含結晶水的硫酸鹽礦物,古代常用于染色、制藥等領域。
據《宋史·食貨志七》記載,北宋時期曾因經濟管理問題讨論過河北土礬的使用。當時朝廷認為禁止河北土礬不便,建議在當地設官辦機構收購,以替代從山西(晉礬)運輸,從而節省成本、減少民間違法交易。
部分詞典(如)提到“土礬”作為成語,引申為人心樸實、能忍耐、不好争鬥的品質。但此用法在其他文獻中較少見,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比喻義。
現代語境中,“土礬”一詞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作為曆史或礦物學術語出現。如需進一步了解礬石的具體化學性質或古代經濟政策,可參考《宋史》原文或礦物學資料。
土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在天然岩石中含有一定産量的硫鋁鉀礬石。土礬的産地廣泛分布在全球各地。
土(tǔ): 拆分部首為土,總筆畫數為3。
礬(fán): 拆分部首為矢,總筆畫數為11。
“土礬”一詞最早出現在《玉篇》中,其中的“土”表示物質的原始形态,而“礬”則指代硫鋁鉀礬石。
繁體字“土礬”是指“土礬”的一種寫法,其意思和拼音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對“土礬”的寫法沒有明确的紀錄。隨着時代變遷,漢字的形态也有所變化,但是詞義并未發生改變。
1. 礦山上發現了大量的土礬,使得當地成為了重要的礦産資源地區。
2. 這塊土礬可以用于制作染料,用途廣泛。
合礬(hé fán): 指硫鋁鉀礬石,與土礬的意思相同。
不含礬的:指不含有硫鋁鉀礬石的物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