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飨禮時獻酒五次。古代飨禮,上公九獻,侯伯七獻,子男五獻。《禮記·禮器》:“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内壺。” 鄭玄 注:“五獻,子男之饗禮也。”《左傳·昭公元年》:“及享,具五獻之籩豆於幕下。” 杜預 注:“朝聘之制,大國之卿五獻。” 唐 王維 《汧陽郡太守夫人成氏墓志銘》:“製三繅兮玄纁,具五獻兮籩豆。”
“五獻”是古代飨禮中的一種獻酒儀式,其含義與爵位等級密切相關。根據搜索結果中的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五獻指飨禮時獻酒五次,屬于周代禮制中的禮儀規範。不同爵位的諸侯在飨禮中獻酒次數不同:
文獻出處
這一制度在《禮記·禮器》《左傳·昭公元年》等典籍中有明确記載。例如《禮記》提到“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内壺”,鄭玄注釋稱“五獻,子男之饗禮也”。
應用場景
五獻主要用于子男爵位的諸侯或大國之卿的朝聘禮儀中,如《左傳》記載的享禮場景中“具五獻之籩豆於幕下”。
補充說明
唐代王維的《汧陽郡太守夫人成氏墓志銘》中也提到“具五獻兮籩豆”,說明這一禮制在後世仍有文化影響。
如需更詳細的禮制流程或具體文獻分析,建議查閱《禮記》《左傳》等原始典籍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五獻》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古代中國皇帝每年祭祀天地神明時,所獻的五種物品。
《五獻》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爫”和“犭”,總筆畫數為17畫。
《五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宗教祭祀儀式。在這些儀式中,國君要親自祭祀天地神明,并獻上五種特定的物品。繁體字的寫法為「五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五獻》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基本上仍是以「五獻」的形式出現。
1. 每年農曆六月,皇帝都會親自主持《五獻》儀式,以祈求豐收和國泰民安。
2. 《五獻》是古代王朝重要的宗教儀式,代表着國家和人民對神靈的虔誠與敬意。
1. 五谷獻:指獻上五種主要糧食作物,代表着豐收和富饒。
2. 五禽獻:指獻上五種禽類,用于祭祀神明。
3. 五牲獻:指獻上五種牲畜,代表着豐收和取得上天的祝福。
近義詞:五物祭獻、五供奉
反義詞:不獻、不祭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