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善惡;好壞。《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 三國 魏 應璩 《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周 征 殷 而年豐, 衛 伐 邢 而緻雨。善否之應,甚於影響。”
(2).猶褒貶。《國語·晉語一》:“今子内固而外寵,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殫善而内辱之,無不遷矣。” 韋昭 注:“所善惡無不見信。”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唐觀察使》:“毀譽善否,隨其意好。”
“善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善惡或好壞
指事物或人的品行優劣,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中“議執政之善否”即讨論執政的好壞。三國時期應璩的《與廣川長岑文瑜書》也以“善否之應”表達因果報應的關聯。
褒貶評價
作動詞時表示對人或事的贊揚與批評。《國語·晉語一》提到“善否莫不信”,指評價的真實性被廣泛認可。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古籍或權威詞典釋義。
《善否》通常用來表達對某種行為或态度的評價,表示是否屬于善良、正直或是道德上合適的。它可以用來描述人的行為、言語或思想等方面的善惡。
《善否》是由三個偏旁部首組成,分别是口部、二戈口組成。其中,口部是聲旁,二戈口組成主要表示該字中的含義。
善:口 + 十 + 又,共11畫。
否:口 + 一 + 又,共9畫。
《善否》是由中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是在古代人們對道德與行為的反思和歸納的基礎上形成的。
在繁體字中,善和否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但對于《善否》這個詞,其用法和基本寫法與現代漢字相似,沒有明顯變化。
1. 他的行為無論從好壞來看,我都無法判斷他到底是善是否。
2. 這個社會對善行常常忽視,卻過分關注人們的否定行為。
1. 善心:指内心具備善良,樂于助人的态度。
2. 善舉:指具有善意和正面影響的行動。
3. 否定:表示否定性的态度或行為。
4. 否決:拒絕通過或批準某個提案、意見等。
善:好、美好、優秀、良好
否:不是、不對、不好、不正确
善:惡、壞、差、不良
否:是、對、好、正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