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善否的意思、善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善否的解釋

(1).善惡;好壞。《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 三國 魏 應璩 《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周 征 殷 而年豐, 衛 伐 邢 而緻雨。善否之應,甚於影響。”

(2).猶褒貶。《國語·晉語一》:“今子内固而外寵,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殫善而内辱之,無不遷矣。” 韋昭 注:“所善惡無不見信。”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唐觀察使》:“毀譽善否,隨其意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善否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善”與“否”(音pǐ)兩個單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善惡”或“好壞”,常用于評價人事的是非優劣。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本義為吉祥、美好。《說文解字》釋:“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引申為善良、擅長、贊許等義。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三·誩部。

  2. 否(pǐ)

    本義為閉塞、不善。《說文解字》:“否,不也。從口,從不。”段玉裁注:“否者,閉而亂也”,後引申為惡、劣之意。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口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二、複合詞“善否”的語義

“善否”作為并列結構,強調對立統一的概念:

三、用法特征

  1. 對舉使用:

    常以“善否”與“是非”“得失”等詞并列,強化對比。

    例:《荀子·解蔽》:“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善否相非,誕信相譏。”

    來源:《荀子》卷十五。

  2. 被動評價:

    多用于第三方客觀評判,如史書對君臣行為的臧否。

    例:《宋史·職官志》:“禦史台掌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大事則廷辯,小事則奏彈……以善否黜陟。”

    來源:脫脫《宋史》卷一百六十四。

四、近義詞辨析


綜合權威參考: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史記》《後漢書》《荀子》《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4. 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诂》:“否,惡也。”(訓诂學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善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善惡或好壞
    指事物或人的品行優劣,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中“議執政之善否”即讨論執政的好壞。三國時期應璩的《與廣川長岑文瑜書》也以“善否之應”表達因果報應的關聯。

  2. 褒貶評價
    作動詞時表示對人或事的贊揚與批評。《國語·晉語一》提到“善否莫不信”,指評價的真實性被廣泛認可。

二、讀音與結構

三、用法特點

  1. 古代文獻中的評價功能
    多用于政治、道德層面,如《左傳》讨論執政優劣,或《國語》中涉及人物品評。
  2. 現代語境中的演變
    現代漢語較少單獨使用,但可通過成語(如“否極泰來”)或仿古表達體現類似邏輯。

四、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古籍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艾氣暗時冰蠶博見不拔一毛不容置辯趁魚大吼鼎分三足鬥形紋防城庫粉骷髅分批負矢浮香貢納共相孩幼寒鷗約含噬胡纏胡客昏夭矆睒蛱蝶粉絜身镌骨銘心巨寶燎竹龍皮扇子拟柱體偏王慓果飄搖皮殼平居平米千金清唳青水皂白勤厲曲文散滞尚小雲設放身善勢峰恕亮庶品肆夏酸式鹽彈冠相慶陶碌托依危邦五達鄉田孝履俠情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