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減的意思、末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減的解釋

亦作“ 末減 ”。謂從輕論罪或減刑。《左傳·昭公十四年》:“﹝ 叔向 ﹞三數 叔魚 之惡,不為末減。” 杜預 注:“末,薄也;減,輕也。” 宋 陸遊 《南唐書·後主紀》:“論決死刑,多從末減。” 明 屠隆 《綵毫記·遠谪夜郎》:“姑念此詞作在庶人( 永王 李璘 )逆節未露之先, 子儀 ( 郭子儀 )復力為伸救,得從末減,免其反罪,長流 夜郎 。” 清 侯方域 《西施亡吳辯》:“夫吾之為 西施 辯者,非果謂女戎可與於末減也。蓋欲推其緻亡之繇,而斷之於窮師黷武,以為後世鑒戒也。” 魯迅 《集外集·我來說“持中”的真相》:“于是 玄同 即應根據精神文明法律第九萬三千八百九十四條,治以‘誤解真相,惑世誣民’之罪了。但因為文中用有‘大概’二字,可以酌給末減。”


見“ 末減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減(mò jiǎn)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一、基本釋義 該詞為動詞,原指在法律定罪量刑時,從輕減輕刑罰等級。《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核心含義為"從輕論罪或減等處刑",常出現在古代司法判決場景中。

二、詳細解釋

  1. 語源考證 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四年》:"三數叔魚之惡,不為末減。"此處指春秋時期司法官叔向不因親屬關系而減輕其弟叔魚的罪責。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末"為"木上曰末",引申為次要部分,與"減"組合表示削減次要罪責。

  2. 古代司法應用 《宋史·刑法志》記載:"凡重刑必審核,情有可矜者奏請末減。"體現其在宋代司法體系中的特殊程式,指經皇帝特批的減刑制度。

三、近義辨析 與現代漢語"減刑"相比,"末減"特指古代司法體系中,針對已定罪行的等級式量刑調整,強調在既定刑責框架内進行從輕裁量,而非現代刑法中的刑期變更制度。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末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從輕論罪或減刑,主要應用于古代法律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2.古籍出處

3.用法與語境

4.延伸含義

“末減”是古代法律術語,強調量刑的寬緩,需結合具體曆史文獻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曆代史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半照冰凍不噮草圖城市科學寵給重席初平大鬥蕩轶德淺行薄點試釣鼇東牀坦腹芳苞蜂蜜宮黃構成鶴迳皇僚溷俗賤獲見少挢誣借款禁省計日程功僦費軍南門哭喪棍攔縱老鈍聯猭靈羽镂脂剪楮鸾隼不接翼悶葫蘆黾穴鸲巢内陸國畔喭披襟解帶伾文清異然眉柔而不犯乳間股腳山圪落視險若夷鼠徑說夢碎璧替頭圖冊圖樣瓦查霧慘雲愁武守五言絕小姨娘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