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布制長袍。《後漢書·東夷傳·三韓》:“大率皆魁頭露紒,布袍草履。”《南史·沉約傳》:“恒服布袍芒屩,以麻繩為帶。” 唐 唐彥謙 《早行遇雪》詩:“荒村絶煙火,髯凍布袍濕。”
(2).猶布衣。指平民。 宋 劉過 《壽建康太尉》詩:“萬裡寒風一布袍,持将詩句謁英豪。” 明 周履靖 《和貫休山居十詠》:“ 長安 多少豪華客,何似山林一布袍。”
“布袍”一詞的詳細解釋可從以下兩個核心含義展開:
1. 字面含義:布制長袍 指用普通布料制成的長袍,常見于古代平民或隱士的服飾。例如《後漢書·東夷傳》提到三韓地區民衆“布袍草履”,《南史·沉約傳》記載沉約常穿“布袍芒屩”。唐代詩人唐彥謙在《早行遇雪》中描述的“髯凍布袍濕”也印證了其禦寒的實用性。
2. 借代含義:指代平民身份 因布袍材質樸素,常與華服形成對比,引申為平民階層的象征。如宋代劉過詩句“萬裡寒風一布袍,持将詩句謁英豪”,明代周履靖《和貫休山居十詠》中“長安”與布袍的對比,均以服飾隱喻身份差異。
補充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記載、詩詞用例及現代文化延伸,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南史》等文獻來源。
布袍的拆分部首是“衤”字旁,可以作為“衣”、“舌”、“脫”等字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布袍這個詞的來源是漢字組合,由兩個漢字“布”和“袍”組成。繁體中的寫法和簡體一樣,都是“布袍”。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書寫有所不同,但在這個特定詞彙的情況下,并沒有發現古代一詞多字的寫法。所以布袍的古時候寫法就是“布袍”。
1. 我們在夏天喜歡穿着輕盈的布袍。
2. 她披上一件花色精美的布袍,看起來非常優雅。
與布袍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布料、袍子、衣物。
與布袍意思相近的詞彙可能有:長袍、布衣、衣袍。
與布袍相對的意思的詞彙可能為:絲袍、綢袍、華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