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心的意思、兽心的详细解释
兽心的解释
(1).野兽之心。谓人居心极坏。《列子·黄帝》:“戴髮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汉书·燕剌王刘旦传》:“ 薰鬻氏 虐老兽心,以姦巧边甿。” 颜师古 注:“兽心,言贪暴而无仁义也。” 唐 孟郊 《择友》诗:“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
(2).指有兽心者。《晋书·王导传》:“使帝典闕而復补,皇纲弛而更张,兽心革面,饕餮检情。”
词语分解
- 兽的解释 兽 (獸) ò 四肢无严格分工,通体生毛的哺乳动物的总称:兽类。野兽。鸟兽。禽兽。兽医。 喻野蛮,下流: * 。兽行。人面兽心。 笔画数:; 部首:丷; 笔顺编号:
- 心的解释 心 ī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心腹。中心。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旷神
专业解析
兽心(shòu xīn)指野兽般凶残的本性或泯灭人性的邪恶之心。该词具有鲜明的贬义色彩,常用于形容人丧失人性、残忍暴虐或贪婪无度的品性。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
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指野兽的残忍心性(如《汉语大词典》释为“野兽之心”)。引申义则专指人像野兽一样凶残、没有仁义道德的心理状态(如《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比喻极端野蛮、残忍的心”)。此引申强调人性沦丧至动物性本能的状态。
-
词源与典故佐证
该词源自古汉语。如《左传·闵公元年》载:“人面兽心,恐其有小恶。”意指外貌虽是人,内心却如野兽般险恶。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亦云:“被发左衽,人面兽心”,进一步强化了其“野蛮未开化,缺乏人性”的语义。
-
现代语义与用法
现代汉语中,“兽心”多用于谴责极端恶劣的行为或品性,如:
- 凶残暴虐:形容杀人、施暴者泯灭人性的内心(例:“歹徒兽心大发,残害无辜”)。
- 贪婪无度:比喻对权力、金钱等丧失理智的疯狂欲望(例:“贪官兽心膨胀,大肆敛财”)。
- 道德沦丧:指背弃人伦常理的行为动机(例:“此人兽心不改,竟虐待亲生父母”)。
学术参考来源:
- 释义依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典故溯源:《左传·闵公元年》(见国学导航);《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见国学网)。
- 语用分析:《现代汉语贬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兽心”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心肠如野兽般残忍、凶恶,缺乏人性。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核心定义:指人内心极度凶残、丧失道德,行为或思想与野兽无异。例如《汉书》中提到“兽心”形容贪婪暴虐无仁义,而《晋书》中则用“兽心革面”强调改变野蛮本性。
- 延伸理解:该词不仅描述个体的恶毒,也可泛指具有此类特性的人群。
2.词源与典故
- 古代文献:最早可追溯至《列子·黄帝》,提到“人未必无兽心”,暗示人性中潜在的兽性。唐代孟郊的诗句“人中有兽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批判。
- 成语关联:常与“人面兽心”连用,形容外表似人、内心如兽的虚伪歹毒之辈。
3.使用场景
- 批判性语境:多用于指责极端残忍或背弃伦理的行为,如“杀害至亲”等丧失人性的行径(例句)。
- 文学与口语:在文学作品中增强人物形象的负面塑造,日常则用于道德谴责。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狼心狗肺、蛇蝎心肠、衣冠禽兽。
- 反义词:菩萨心肠、仁心仁术、赤子之心。
5.注意事项
- 语境敏感: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过度攻击性表述。
- 权威参考:更多定义可查看《汉典》《晋书》等古籍或现代词典。
总结来说,“兽心”通过类比野兽的凶残本性,深刻揭示了人性中可能存在的道德沦丧,是汉语中极具批判力度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百氏标遇摈落菖歜超声速茶油车屐赤都心史齿更川师甸粟垛募方兆耿着酱缸贱女交际花蠽蟧藉敛金鸡奖近小疾威枯条略彴粮料院连珠炮燎发摧枯蔓引株求乃至怒泷女英破巢完卵气氛勤毖青零轻佻躯身然除人节森朗讪脸豕豞世济时艰私充悚讋碎霜讨关提存铁骢蜓翼途穷尪懦未时五凤楼乌巷下辈小账系表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