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ccept a surrender]∶接受敌方投降
受降仪式
(2) [surrender]∶投降
快快下马来受降
(1).接受敌人投降。《后汉书·朱祐传》:“大司马 吴汉 劾奏 祐 废詔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 唐 杜甫 《与严二郎奉礼别》诗:“ 山 东群盗散,闕下受降频。”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岂比夸受降,甲齐 熊耳 积。”
(2).见“ 受降城 ”。
(3).投降。《水浒传》第七九回:“ 存保 大叫:‘泼贼,你走那里去!快下马来受降,饶你命!’”
“受降”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和军事色彩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接受敌方投降的仪式或行为”。该词由“受”(接受)与“降”(投降)两个语素构成,读作shòu xiáng,属动宾结构短语,后凝固为固定词汇。
从军事术语角度,《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指出其包含三层含义:1. 战胜方主导的投降接纳程序;2. 特指古代战争中献城缴械的法定手续;3. 作为军事地理名词指代具体受降地点(如芷江受降城)。《现代汉语词典》特别强调该词与“投降”构成施受关系,专指胜利方接受战败方归顺的正式行为。
古代文献中,《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的“受玉帛而降”反映周代已形成完整的受降礼仪。唐代杜佑《通典·兵典》详细记述受降仪轨包含“解甲、献册、歃血”等程序,这种仪式性特征使该词区别于普通投降行为。现代汉语使用中,词语多用于历史叙述或正式文书,如《中日降伏文书》签署被称为“南京受降仪式”。
“受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受降”指接受敌方投降的行为,常见于战争或冲突场景。其中“受”表示接受,“降”指投降。
扩展含义
部分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提到“受降”也可表示投降本身,但这一用法存在争议。《现代汉语词典》仅收录“接受投降”的释义,而百科类资料可能包含双重解释。
类型 | 词汇示例 |
---|---|
近义词 | 纳降、受降城(特指古代受降地点) |
反义词 | 抵抗、抗争 |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案例(如二战受降仪式),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词典来源。
哀梨百不失一爆鸣背风面本事镖行参堂春皇刍微催趣饏淡德选东京大学贩儿肺渴工程师光巴圭角不露狠切环保皇器杰什界限骏杰牢络乐滋滋敛手足料货厉兵龙女络脑民丁难解男仆纳说女黄冠排年配奏彭籛诮石箧牍妾身秋飈启者商飙上将军上载水剑説长话短台甫陶诞条目题糕頽风退前缩后汪然帏次误会衔箭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