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胙的意思、受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胙的解释

接受胙肉。《左传·僖公九年》“下拜登受” 晋 杜预 注:“拜堂下,受胙於堂上。”《旧唐书·乐志一》:“皇帝祭享酌酒、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大雩》:“旱甚乃大雩,皇帝躬祷昊天上帝於圜邱,不设卤簿……不饮福受胙。”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受胙”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重要环节,指接受祭祀所用的胙肉(祭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受”指接受,“胙”特指祭祀时供奉神灵的肉食。合意为在祭祀仪式中,主祭者或参与者接受祭肉的行为。此仪式象征神赐福佑,《左传》记载诸侯在宗庙祭祀后受胙以示神权认可。

  2. 历史背景与仪式流程

    • 周代礼仪:受胙需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如《左传·僖公九年》记载“拜堂下,受胙于堂上”,体现礼仪的庄重性。
    • 唐代规范:《旧唐书》提到皇帝祭祀时,受胙环节需配合《寿和》乐章的演奏。
    • 清代演变:昭梿《啸亭续录》记载,大雩(祈雨)祭祀中若逢严重干旱,皇帝会简化流程,取消受胙环节。
  3. 文化意义与功能
    受胙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政治象征。通过分享祭肉,强化了“君权神授”观念和宗族纽带。如帝王将祭肉分赐臣属,既表达恩宠,也暗示权力合法性。

  4. 相关延伸
    “胙”作为祭品,需选用特定牲畜(如牛、羊),且分部位代表不同寓意,如《礼记》载“胙之俎,升肩、臂、臑、肫、胳”。受胙后,祭肉常被分食或用于占卜吉凶。

以上信息综合了古代文献与礼仪制度,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仪轨,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受胙

受胙(shòu zhuó),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为接受赏赐或礼物,表示被人所恩惠、赐予。这个词由两个部首构成,分别是“受”和“胙”。受为主看偏旁,表示接受或被赐予的意思;胙则为后面的偏旁,表示祭祀中分给神灵或祖先的食物。

受胙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会举办祭祀活动,祈求神灵或祖先的保佑和恩赐,其中就包括将食物供奉给神灵。而受胙就指的是人们接受到这些供奉食物的意义。这个词也常常用来形容接受别人的赏赐或礼物,表达对别人的感激之情。

在繁体字中,受胙的写法为「受胾」,拆分部首和笔画与简体字基本相同。

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受胙的古代汉字写法为「受」,其中的「」是表示祭器的意思,也用于祭祀活动的描述。这种古代写法在现代已经很少见到了。

以下是一些关于受胙的例句:

1. 感谢您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非常受胙。

2. 他被对方的慷慨赞助所受胙,感到非常感激。

与受胙相关的组词有:受赏、受礼、受恩。

与受胙近义的词语有:受宠、蒙受、受惠。

与受胙相反的词语有:施与、赠予。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