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胙的意思、受胙的详细解释
受胙的解释
接受胙肉。《左传·僖公九年》“下拜登受” 晋 杜预 注:“拜堂下,受胙於堂上。”《旧唐书·乐志一》:“皇帝祭享酌酒、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大雩》:“旱甚乃大雩,皇帝躬祷昊天上帝於圜邱,不设卤簿……不饮福受胙。”
词语分解
- 受的解释 受 ò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受。感受。受精。受权。受托。受降。受益。受业(a.跟随老师学习;b.学生对老师自称)。受教。受领。受聘。受理。 忍耐某种遭遇:忍受。受苦。受制。受窘。受累(受到劳累)。 遭
- 胙的解释 胙 ò 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福佑:“天地所胙。” 古同“祚”,指君位。 赐予:胙土(帝王以土地赐封功臣,酬其勋绩)。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受胙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具有特定的礼仪和文化内涵,主要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其核心含义指在祭祀仪式中接受祭祀所用的肉(胙),象征神灵或祖先赐予福佑。以下从词典释义、仪式背景及文化象征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受胙”由“受”与“胙”二字构成:
- 受:意为“接受”“承受”。
- 胙(zuò):特指祭祀时供奉神灵的肉食,后引申为福佑、赏赐。《说文解字》释“胙”为“祭福肉也”,即祭祀后分食的祭肉,象征神赐之福。
合义:指参与祭祀者接受分发的祭肉,代表领受神灵或祖先的赐福。
二、仪式内涵
“受胙”是古代宗庙祭祀的重要环节:
- 祭祀流程:仪式中,主祭者向神灵献上牺牲(牛、羊、猪等),经祝祷后,将祭肉(胙)分发给参与者。
- 身份象征:周代礼制中,“受胙”者多为君主、诸侯或宗族首领,体现其与神沟通的权威性。《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郑玄注:“脤膰,社稷宗庙之肉,以赐同姓之国”。
- 分胙制度:祭毕后,按身份等级分发胙肉,如《左传·僖公九年》载“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即周天子赐胙于诸侯,以示恩宠。
三、文化象征
“受胙”超越仪式本身,承载两层文化意义:
- 神人沟通的媒介:胙肉被视为神灵“赐福”的载体,受胙即领受天命与庇佑。《国语·齐语》称“天子祀上帝,诸侯受胙”,凸显君权神授观念。
- 宗法制度的体现:分胙秩序严格遵循尊卑等级,如《礼记·祭统》云:“夫祭有畀、燀、胞、翟、阍者……惠下之道也”,强调通过分胙强化宗族凝聚力。
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 《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2018年。
- 《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现代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在线版:www.hanyudacidian.cn)
网络扩展解释
“受胙”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重要环节,指接受祭祀所用的胙肉(祭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
词义解析
“受”指接受,“胙”特指祭祀时供奉神灵的肉食。合意为在祭祀仪式中,主祭者或参与者接受祭肉的行为。此仪式象征神赐福佑,《左传》记载诸侯在宗庙祭祀后受胙以示神权认可。
-
历史背景与仪式流程
- 周代礼仪:受胙需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如《左传·僖公九年》记载“拜堂下,受胙于堂上”,体现礼仪的庄重性。
- 唐代规范:《旧唐书》提到皇帝祭祀时,受胙环节需配合《寿和》乐章的演奏。
- 清代演变:昭梿《啸亭续录》记载,大雩(祈雨)祭祀中若逢严重干旱,皇帝会简化流程,取消受胙环节。
-
文化意义与功能
受胙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政治象征。通过分享祭肉,强化了“君权神授”观念和宗族纽带。如帝王将祭肉分赐臣属,既表达恩宠,也暗示权力合法性。
-
相关延伸
“胙”作为祭品,需选用特定牲畜(如牛、羊),且分部位代表不同寓意,如《礼记》载“胙之俎,升肩、臂、臑、肫、胳”。受胙后,祭肉常被分食或用于占卜吉凶。
以上信息综合了古代文献与礼仪制度,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仪轨,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育拔归荹攎藏诸名山冲军绰屑答难大辇道慰奠基顶棚豆萁讹悮焚轶笱梁黑肌弘贷黄宫皇汉回飇蕙的风豁达大度家步建定交通车急杵擣心疾恶如讐静严浄因铠胄渴鴠宽严狸豆鲁阳回日马帮冥奥能者多劳槃薄妾妃渠弥戎储汝南晨鸡骚体胜处失马书人束胸四大空四溃松耳石耸昧陶轮推怀望夷未入流无孔不钻无梁桶想味先令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