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尼所用的手持打擊樂器。《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正説着,門外敲的手磬子嚮。虔婆出來看,原來是 延壽庵 的師姑 本慧 來收月米。”
“手磬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手磬子指僧尼使用的手持打擊樂器,形似小型磬,通常用于宗教儀式或化緣時發出聲響以示意。磬本身是古代玉石或金屬制成的打擊樂器,而“手磬子”因其便攜性成為佛教活動中常見的法器。
《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提到:“正說着,門外敲的手磬子響”,描述尼姑本慧以手磬子為信號收取月米的情景。這體現了它在民間宗教活動中的實際用途。
主要用于佛教徒念經、化緣或儀式中,通過敲擊發出清脆聲響,兼具提示和莊重氛圍的作用。部分方言中也稱其為“手擊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儒林外史》原文或佛教法器相關文獻。
手磬子是指一種古代樂器,由兩個小型的金屬盤形構成。演奏時,用手輕敲這兩個金屬盤,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手磬子可以拆分為“手”、“石”、“子”三個部分。其中,“手”是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與手相關;“石”是右上堅部首,表示與石頭相關;“子”是下部,表示小物件。
手磬子的部首和總筆畫數分别為:
手磬子一詞的來源于中國古代。繁體字“手磬子”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寫法中,手磬子的“子”字寫作“孖”,形狀更加接近兩塊金屬盤的樣子。
1. 演奏手磬子時,需要掌握正确的敲擊力度。
2. 他的手磬子演奏技巧非常出色,音色清脆動聽。
手磬子可以和其他字組成一些詞語:
手磬子的近義詞是“手鳴”、“手鈴”等,它們都指的是一種樂器,用手演奏并發出聲音。
手磬子的反義詞是“口琴”、“二胡”等,它們是指其他類型的樂器,無需用手演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