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以符节。 三国 魏 曹植 《与司马仲达书》:“今足下曾无矫矢理纶之谋,徒欲候其离舟,伺其登陆,乃图并 吴 会 之地,牧东野之民,恐非主上授节将军之心也。” 唐 韩愈 《曹成王碑》:“迁御史大夫,授节帅 江西 。”
授节
指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符节的行为,象征赋予其特定权力或使命。符节通常为竹、金属等材质制成的信物,作为身份凭证或军事指挥权的标志。
历史背景与核心含义
“授节”源于周代礼制,盛行于汉代。其中“节”指符节(如竹节状信物),《释名·释书契》载:“节,赴也,执以赴君命也。”帝王通过授节,委派官员行使如镇守边疆、调动军队、外交出使等重大职责,代表皇权行使权威。例如汉代苏武持节出使匈奴,其“节旄尽落”仍不失节操,成为忠义象征 。
符节的实物形态与权力象征
符节多由竹、铜制成,刻有铭文或装饰牦牛尾(称“节旄”)。《周礼·地官》提及“掌节”官职专司符节保管与发放。持有者凭节可通行关隘、调遣兵马,如《汉书·文帝纪》载“持节矫制”的记载,体现其“如朕亲临”的权威性 。
文化延伸与典籍例证
“授节”在文献中常与军事、外交关联。《后汉书·郭丹传》记“授节命将,委以方面”,指授予统兵之权;文天祥《正气歌》“在汉苏武节”则升华其为民族气节符号。唐代后符节制度渐衰,但“持节”“使节”等词仍沿用至今 。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现代释义综合多部工具书考订。)
“授节”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核心含义为授予符节,代表权力或职责的正式委任。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君主或上级授予下属符节(一种象征权力的信物),常见于军事指挥、官职任命等场景。符节作为古代调兵、任职的凭证,代表授权行为的合法性。
延伸用法
可泛指授予重要职权或使命。例如《曹成王碑》中“授节帅江西”,即指授予统领江西地区的军政权力。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百度百科》等来源。
安歌鏊头保不全抱持猜拳车绊当着矮人,别说矮话簟子番使分谤乖沮鳏孤鸿惠巧惠施鹘沦江沱江夏八俊介绍信浸水愦瞀腊风癞狗临安历始六婆鲤鱼风逻楂儿马尔代夫末规拟奏棚阁披慢千金剑千金子且夫切踦七陵轻健清觞轻蚁取土坑热力学第零定律柔远镇迩辱贱三枭生臣申敬十死九活输贡黍酏绥集随例探望卧吹五明下稷咸盐小姑子消平